10月11日至12日,《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新一版出版座谈会在沪召开。今年正值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20周年,也正逢当代中国经济学标志性出版工程“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大规模改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特别邀请了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作者,以及周其仁、姚洋、华生、史正富、张军、周八骏、张曙光、韦森、袁志刚、陈宪、黄益平、孙涤、潘英丽、胡汝银、左学金、张幼文等经济学家,齐聚一堂,对《中国的奇迹》进行学术讨论和评价。
林毅夫为《中国的奇迹》的增订本专门作序近3万字,其中阐述了“为何我们的预见正确”。上世纪80年代末,林毅夫、蔡昉、李周开始合作研究通胀等中国转型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虽然当时的研究路径以及所形成对中国发展态势的判断,与主流理论有很多不一样,但是今天回过头看,20年来中国总体的改革路径基本上和书里一致。林毅夫说:“我们的发展和现代化目前又面临一个关键的机遇期和挑战期,一方面需要理性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一些理论形成共识,才能够聚集社会力量来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中国的奇迹》及其增订本的出版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回顾该书出版始末时说:“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更多的是不同的意见。当时作者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并将这种分歧方法及其结论扩展到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他们用这一基于并拓展了比较优势说的理论框架,既解释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和绩效较差的原因,又论证了中国改革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和腐败现象的机理,还勾画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围绕由《中国的奇迹》一书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奇迹”理论,以及林毅夫近年深化发展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张曙光、张军、华生、韦森、胡汝银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评述,林毅夫一一予以了回应。蔡昉在其后的发言中则提出,“中国奇迹”今后能不能保持,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即按照经济学的说法“稳定地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意见纷争大概跟当年对于“中国奇迹”一说差不多,争论的各方逻辑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一点来说,今天讨论《中国的奇迹》,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还是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