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见证中国经济30年丨纪念版重磅出版

  30多年前当人们还热衷于讨论东亚奇迹的时候,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作者在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年均9.7%的增长实绩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奇迹”概念,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独特逻辑,重构了以中国为典型的体制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运行理论。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30年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书中对中国改革发展和成效的诸多预测皆得到了证实。30年前本书提出并运用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一个经济体的在每个时点给定、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以及由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内生的经济系统、内生的结构扭曲和内生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视角,成为后来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思路。

出版30年,见证中国经济30年
  1994年,初版出版,“中国的奇迹”概念诞生,开启关于中国经济的自主理论创新研究之路;

  1996年,英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文版、韩文版、法文版、越南文本也相继出版;

  1999年,增订本出版,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发生的新情况展开更加深入的阐释;

  2014年,新一版出版,林毅夫教授撰写两万字“出版20周年序”,总结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2024年,30周年纪念版出版,林毅夫教授再写长序,回顾从《中国的奇迹》到新结构经济学所走过的自主理论创新之路,瞻望引领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30周年纪念版
格致出版2024年10月出版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三五”及“十四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论中国经济》《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300多篇论文。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十五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减贫等。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

  李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2018—2020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现任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润生农村发展奖评委,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农村经济》等多个学术刊物的编委。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省部级奖10余项。

  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若想以经济学理论来贡献于自己国家的发展、转型和经济运行,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条件来自主创新理论。对现有的各种理论的学习只能是像画家临摹存世的名画那样,不是为了能够画一幅几可乱真的画去贩卖,而是为了掌握绘画的基本原则,在心有所感时能够不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的要求从心所欲地以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原创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林毅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