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农村贫困问题研究”项目顾问,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社会部高级顾问组成员,世界银行顾问等数职。著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

  近几年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1998-2004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3%,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8.6%的一半。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凸显,连带的也引起了大家对农业生产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从国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唯有通过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另一方面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可以长期持续增长。我国从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经验也同样证明了上述规律。19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1990年代初,则有大约1亿农民工进城,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农产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但是,随着1990年代末生产能力全面过剩,通货紧缩出现,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不通,导致从1997年起到2002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反而每年平均增加340万人,农民收入也就出现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农民问题因而转为严峻。

  1990年代末出现的生产能力过甚是一个存量的概念,解决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最好的办法是启动存量需求。由于和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对现代消费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难以发挥,存在巨大的存量需求。因此,在当前生产能力全面过剩,通货紧缩的阴影还存的情况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巨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才得以畅通。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反映我国已经到了“以农补工”“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手段。

  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要求全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就全国而言,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长态势,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但是如果农村的收入按1990年代末以来每年只有4%左右的速度增长,到了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农村收入将会不足1000美元,城乡差距将会非常巨大,农村就不是全面小康,到了2020年时,也就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而且,如果农村和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改善,到2020年还像有些人形容那样,“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在巨大的收入和生活环境的差距下,我国也难于有和谐的社会。所以,只有通过改善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一方面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我国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从以上论述可知,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因此,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下就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建议: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 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村容整洁作为着手点。完成了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村容整洁”的目标就可以达到。同时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的生产发展才不至于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农民的收入可以随着生产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会高。村村通电视、广播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才会有适应于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