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新结构经济中有为政府的框架,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在总体的基础设施差、企业经营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能经由政府动用其可用的有限资源,创造局部的有利条件,为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并利用后发优势来加速经济发展,并由此为整体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有可能快速发展,克服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在一两代人之间成为发达经济体。
新结构经济学也为结构主义的进口替代战略,和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的失败和渐进、双轨改革的成功提供了解释。结构主义的失败是因为进口替代战略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违反比较优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必须以价格扭曲和各种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给予保护补贴,以致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盛行,导致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危机不断。
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则是因为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的诸多扭曲是内生于原先错误的产业政策,在经济中有一大批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如果,按华盛顿共识的改革以休克疗法取消所有保护补贴,必然出现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失业,造成经济崩溃和社会、政治不稳,实际上为了社会稳定或是不愿这些先进的产业破产影响国防安全,在私有化以后还是要继续给予这些企业各种更加隐蔽、效率更低的保护补贴,经济效率的下滑和危机不断也就不可避免。
渐进、双轨的转型方式则一方面给予原先优先发展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一定时间的转型期保护补贴,以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放开准入和支持原先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部门的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符合比较优势部门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资本积累,使得原先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变成符合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获得自生能力。当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和国防安全有关的企业可以用财政直接给予补贴,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时,原有的以各种扭曲来进行的补贴就可以取消,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完成了。
所以,从主流的新自由主义来看最好的休克疗法,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最糟的;而从新自由主义来看最糟的渐进双轨的转型方式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则是最优的转型路径。我国和苏东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转型经验则符合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预测。 结语:来自中国的创新型理论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
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数三分之一的贫穷落后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6,800美元,期间6.8亿人脱贫,并对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复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一个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的国家维持了这么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但是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国崩溃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在海外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和评论家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忽视了上述成绩,以及中国的发展、转型经验的一般意义。
在巨大成绩面前出现上述认识上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教材直接翻译自发达国家通用的教科书或以发达国家的教科书作为范本来编写,介绍的是西方主流的理论。
国内舆论界、知识界也以西方主流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论所倡导的“休克疗法”,试图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制度扭曲,而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根据我国社会的承受力,可动员的条件等情况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进,随着条件的成熟,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要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必须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最糟糕的经济是改革不彻底的双轨制经济。受此理论的影响,国内外不少人把我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论来进行改革所致。
不过问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进行转型的苏联、东欧和亚非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少数在转型中取得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毛里求斯,推行的却都是双轨渐进的改革。并且,出现在我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不均、腐败等广受人们诟病的问题在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更为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