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自己打算 让子女独立

“孝子”难换“奉养”
“养儿防老”观念要变
    多存钱,才有更多机会理好财; “储蓄是理财的第一步”,很多人都对这些道理和警言耳熟能详。但每每谈到存钱,现代父母都会抱怨说,子女花费沉重,自己很难存钱。

    的确,中国家长们可谓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孝子”: 中国的父母特别心疼孩子,总怕孩子吃亏,怕自己家的孩子吃得没有别人好,用的没有别人家的好,尤其是教育方面,更是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环境。从怀孕开始,到吃奶粉,到上托儿所,到上小学、初中、高中,自己平时多用点什么也许会心疼,但给孩子“砸”一两万元甚至上十万元的“择校费”、给孩子请昂贵的各类家庭教师时,从不“手软”,全都是倾尽全力。对于一般工薪家庭而言,除了按揭住房还款,孩子就是最大的开销,每月家庭基本开销中一半以上花在小孩身上。

    但现代社会,靠子女“奉养”的观念日渐淡薄,实现的可能性也不大。由于我国长期奉行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同时健康医疗等利好因素导致国民预期死亡年龄大大推后,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今后将出现“两个子女奉养4到6个老人”的局面,靠子女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已经变得很不现实。而且,由于社会竞争会进一步白热化,到年老时甚至还有可能要支持中年失业的儿女,为子女预备一笔生计周转金。因此,父母退休后,必须有独立生活的准备,自己担负退休后的生活费用。

    如此一来,父母亲们要想过优质的退休生活,就必须先帮自己筹备“养老”钱。而为了充分准备自身的养老金,有一条很好的“理财捷径”,就是早日让孩子们自己去“觅食”——到大学后就不再负担子女的教育金,或者只负担一部分。道理很简单,为自己“节流”,增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以便累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养老金”不要流失于“高等教育金”    要知道,现在的大学费用也是高得惊人。根据本刊去年8月一篇《大学生一年要烧多少钱》的文章调查显示,目前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学生,每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所有的开销平均在15000元左右,4年本科下来,也就是要6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家长为了孩子兴趣的投资,及一些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去参加的一些认证考试,比如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认证、微软工程师认证、思科认证,这些认证考试的费用之高足已让工薪阶层的家长咋舌)。当然,开销大的小孩还不止这么多,年均花费在两万元以上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也就是说,供一个孩子在上海念大学,平均每月需要投入1000~2000元。随着物价指数的上涨,孩子念大学的费用还会只增不减。

    如果还要去海外深造,那么花费之巨就更是触目惊心了,去澳洲一年十几万元,去英国一年二三十万元,不一而足。而且现在留学风气正浓,很多小孩都想和同龄人一样,出去见见世面再回来寻找好机会,或者索性在国外发展。如果真要“走出国门”,钱就很快无影无踪——“流失海外”了。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程度还不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将在瞬间大幅度滑落,同时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若不希望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突然间变差,从40多岁(此时一般家庭的孩子已经或即将迈入大学殿堂)开始筹备自己的养老金已经为时不早,甚至有些晚了。

    如果等到孩子上大学以后,还因为对孩子抱有长期的“支出”习惯,或者出于道德、面子等因素考虑,不停地为孩子“买单”。那么,且不论孩子以后是否有能力“孝养”父母,单单是本科4年内为孩子每月花费一两千元,从而丧失的理财机会成本就很高了。

    假设小王18岁上大学时,父母已经45岁,大学4年平均每年花掉父母12000元,总计48000元(寒暑假除外)。保守地说,如果小王的父母在45~49岁期间,每年有12000元钱用于购买中长期国债,年均收益率在5%左右,那么到60岁退休时,这笔钱能为父母多提供将近10万元养老金,而不是在孩子读大学4年之中全部消耗掉。

让孩子自己借钱去念大学   也许有家长会担心,习惯“被哺乳”的孩子一旦失去自己的庇护,一时之间很难寻找到合适的生活机会。但根据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家长们根本不用为孩子念大学的钱担心。

    如今,念大学的孩子甚至比四五十岁的父母还有工作和挣钱能力。现在高校中,不少大学生都有比较稳定的兼职机会,可以说读书期间“快乐兼职”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社会各界的助学金等几个体系,都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一定的“融资”渠道。

    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大学4年中向银行借到基本的学习费和部分生活费,加上平时自己打零工挣的钱,已经能够应付大学生活中的经济压力。此外,如果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企业赞助的奖学金、助学金,有些奖金的数额还不低。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