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的交集:聂鲁达与艾青

1904年7月12日,巴勃罗·聂鲁达出生在智利中部的小城帕拉尔,聂鲁达显然继承了这片土地的火热性格:他成为20世纪风格最为热烈的一位大诗人。在《漫歌》中,聂鲁达用尽所有的热情讴歌美好的家园,让整个拉美的神话和历史都交融在他的诗歌里。 

    仅仅把聂鲁达当作一位风格热烈的拉美诗人是远远不够的,聂鲁达几次被当时的智利政府认定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且长期旅居欧洲,他的诗歌也由此和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事实上所有伟大的诗人同属于一个精神种族,在这个诗人的国度里,诗人因诗歌而相识、而互相热爱,比如聂鲁达和艾青。 

巴勃罗·聂鲁达   从某种意义来说,所有的诗人都是路途上的旅人,聂鲁达和艾青也同样如此,甚至他们的友情也正是来自于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旅行。 

    那还是1954年的事情,艾青受邀赴智利庆祝聂鲁达50岁的生日,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艾青不可能直接飞往智利,他只能取道亚洲、欧洲、非洲,最后来到南美、来到智利,这趟旅行艾青整整走了2个月,他本人也把这两个月称作“从夏天赶往冬天”的旅途。 

    这次旅行之后,聂鲁达和艾青成为好友,后来聂鲁达访华也正是由艾青负责接待,不过聂鲁达的这趟中国之旅走到一半之后,艾青却神秘消失了,从此开始了他20年的苦难生涯,而聂鲁达也只能对着大海呼唤艾青的名字。 

    今年是聂鲁达诞辰100周年,离艾青的那次传奇旅行也整整50年了,世界各地都在举行纪念活动,在这个时候几乎同时出现的两本书,或许最能表达中国读者对聂鲁达的敬意,也足以纪念聂鲁达和艾青——两位伟大诗人的深厚情谊。 

    这两本书分别是艾青的《旅行日记》和赵振江的《山岩上的肖像》。艾青的这段日记是那次传奇旅行的完整记录,聂鲁达正是那次旅行的终点;而作为聂鲁达诗歌最重要的中文译者,由赵振江为聂鲁达写作一部评传似乎再合适不过,《山岩上的肖像》把握住了聂鲁达一生中的三个主题:爱情、诗歌和革命,这三者加在一起,正是聂鲁达那旅途上的一生。 

艾青    看看聂鲁达的“中国之旅”吧,几十年前他的诗歌在中国风行一时,那时候他的形象是一位伟大而热烈的革命者,袁水拍先生译介了他的名作《伐木者醒来》;岁月变幻,几十年后的聂鲁达已经变成了一个热烈的情人,这或许要归功于那部电影《邮差》,或许要归功于后来出版的一系列聂鲁达作品《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爱情十四行诗》、《我承认,我历尽沧桑》,这时候人们已经不愿意过多的谈论革命,人们依然能够记起聂鲁达,也仅仅是因为他的爱情诗篇了。

    不过聂鲁达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爱情的歌唱者,同样的,他也不仅仅是一位革命者,诗人的气质加上革命的热情成就了聂鲁达完美而奇特的一生。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译者,赵振江先生显然不是最了解聂鲁达的人,但他抓住了诗人生命中最动人的那些部分,这本《山岩上的肖像》以聂鲁达的爱情和革命为两条不同线索,展现了诗人两种迥然不同又互相交织的人生,至于穿插在传记中的那些诗歌,更足以表现诗人的生命旅途。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聂鲁达本人的自传早已译成中文出版,但这本旨在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个原初而完整的聂鲁达形象的评传仍然值得珍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