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新诗发展的本来面目

新诗鉴赏辞典》从着手编纂到最终定稿出版,历时三年有余,它凝聚着许多著名诗人、学者、专家的心血。现在时隔十多年,回想起来,还感到十分亲切。
    在我国,提起唐诗宋词的名篇佳句,可谓耳熟能详,不胫而走,可是新诗的“待遇”就不同了,不少读者心存疑虑:新诗创作果真成就很大,进得了大雅之堂?还有,不少新诗明白如话,用得着花力气去深入钻研和鉴赏?
    要编好《新诗鉴赏辞典》,不能不回答这类问题,为此,我们作了仔细的研究、大胆的探索,认为首先要拓宽视野,突破“左”的框框,高度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
    新诗发展进程中形成和产生过众多的艺术流派,如以胡适、刘半农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浪漫主义诗派,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戴望舒等人的现代派,在抗日战争前后起过重大影响的艾青臧克家、田间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七月诗派”,晋察冀诗人群,“九叶诗派”,解放后涌现出来的闻捷、公刘、白桦等人的“边疆诗”创作,以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崭露头角的舒婷等人的“朦胧诗派”,等等。如此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是我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遗憾的是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或是“因人废诗”打入另册,或是因为独尊现实主义,把具有现代派诗风的作品弃之不顾。编选《新诗鉴赏辞典》,可以说是初步做到了拓宽视野,兼收并蓄,还新诗发展历史以本来面目,把一大批风姿各异的佳作精品献给了读者。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两岸交流还刚刚起步,我们顺应潮流,特地精选了几首台湾著名诗人的作品,为两岸的文学沟通作出了实在的贡献。
    诗歌创作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其中的甘苦、曲折,往往难以为他人所知晓,所谓“甘苦与心知”(臧克家曾以此五字作为一本诗论集的书名)即指此而言。所以,我们先后和艾青臧克家、贺敬之、张志民、公刘、蔡其矫、罗洛等一大批诗人取得了联系,或登门请教,或书信往来,或干脆请他们撰写赏析文字,把他们自己或他们诗友的创作体会献给读者,这样做,对于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来说,可谓功莫大焉。
    最后是文风问题。我们的编写方针是提倡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扎扎实实地写好鉴赏文章。我们要求做到学术和普及性相结合,那些专门套用外国名词,玄而又玄的,不取;离开诗歌作品本身,泛而又泛的,不取。总的要求是明白流畅,深入浅出,在这方面,谢冕、孙绍振、李元洛、孙玉石、吕进等一批著名诗评家带了一个好头,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