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等60年前书简面世

一位文学爱好者保存至今,计145封,从未发表    “对于作家(?)还是看他的文章有意思。我自己也有过一些经验。有时因为认识了这个人,连他的文章也不想读了。自然伟大的作家不在此例。他们的生活与思想是一致的。”巴金在给一个素未谋面的文学爱好者的信中这样写道。这封当年发自日本东京的珍贵书简,未收入巴金全集,此前也从未公开发表,落款为1935年3月11日。这位文学爱好者生前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新安医学一代名家,笔名为“英子”的王任之。 

    8月8日下午,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英子文友书简·作品选》出版座谈会暨捐赠仪式,沪上现代文学研究者、文物工作者、该书出版单位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相关领导、英子的亲属好友等近百人出席。该书共辑入145封巴金等现代作家上世纪30年代给英子的书简以及英子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这些书信包括巴金1封、靳以29封、萧军6封、丽尼19封、黄源1封、臧克家13封、卞之琳6封等。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这份来自民间的“资料”对研究作家们的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为作家、艺术家与一个普通读者之间能有这种坦率、亲密的书信来往感动。他感叹道:“现在就是编辑和读者之间也难有这样亲密的沟通,更不要说巴老他们当时就已经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了。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居然做到了,可见当时文化环境的纯净。单从这一点看,这本书的出版就值得肯定和赞许。” 

    如果把作家的作品称之为作家的“手记”,把他们的文学活动、社会活动称之为“行记”,那么类似作家书简之类的“私人档案”则可以称之为“心记”。青年学者周立民打了以上这个生动的比方。他认为,只有综合三“记”展开对作家的研究,才可能还作家一个完整的面貌。而“心记”有可能是这“三记”中最为真实、生动的部分。 

    “我父亲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代名医在当地被广为传颂。他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一面却鲜为人知。”王任之长子王坦回忆说,1931年,未满16周岁的王任之因父亲病逝而不得不辍学,于第二年到上海跟随当时有“沪上四大名医”之称的伯父王伯奇学医。此时,他一边学医,一边以“英子”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一批进步作家,并与巴金靳以等著名作家有通信或交往。上世纪80年代,王任之次子、《合肥晚报》主任编辑王行整理了父亲的书简。他说,父亲为人处世非常低调,他偶然才知道父亲曾经和那么多作家有过书信来往。这些书信一直存放在安徽歙县老家,逃过历次历史运动的洗劫才得以完好保存。1989年他和王坦就想为父亲出这本书,由于种种原因一搁就是16年,其间经历的困难可想而知。上海鲁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锡荣更是连用“赤诚”、“魄力”、“效率”、“情谊”“价值”五个词对该书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