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7月,被称为“四小侠”的分别来自北京、山东、福建和香港的张苗、邹琳、郭翔宇和何依萍,与查大侠金庸面对面“香江论剑”。他们之所以受邀是因为当时他们的作品都被香港明报集团所属明窗出版社“学生文库”收录。其中包括张苗(现名张钫)的访谈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邹琳的武侠小说《少年英侠》、《踏莎行》,郭翔宇的现代童话《大话西游》(香港版书名),何依萍(霜静)的科幻小说《过去未来》。
这四位都出生于1989年的少年作家,目前的身份都是在校中学生,在写作低龄化越来越普及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少年写手纷纷涌现,有多少人会将写作进行到底?除在香港的何依萍电话无人接听外,记者采访了刚刚被出版方作为可爱淘小师妹重拳推出的邹琳、文而优则画的张钫及准备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郭翔宇。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他们作品的最大阅读群还是同龄人。而对少年写作的现象,文学评论家也有不同看法。
当事人
张钫:放弃文学向往丹青 四位“少侠”中,记者第一个采访到的是现就读于人大附中的张苗,她父亲张锲的好友贾平凹建议她把名字改成了张钫。张苗瘦高个子,明净快乐的笑容很平和,丝毫没有少年得志的骄矜。
张钫自称当年走上写作之路是父亲的满室书香熏出来的。父亲张锲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广播音系教授。从三四岁起,她就跟随父亲与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亲密接触。2001年,读小学六年级的张钫出版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彩对话,引起轰动。其中,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香江论剑”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说到第一次采访名家,张钫念念不忘邓友梅:“我家住的楼里有许多大作家。四年级时,读到邓友梅伯伯的《我们的军长》,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有一天,我鼓足勇气给邓伯伯打了个电话,把录音拿去给同学们听,大家都喊过瘾。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名家访谈之路。”至于哪些人最爱看她的书,张钫说:“可能是同龄人较多吧,更容易沟通一些。”
说起当年的“香江论剑”,张钫,她说很佩服其他几位同龄人,尤其是邹琳,大部头的武侠小说一写就是好几本。谈到未来的发展,自幼擅长绘画的张钫说要走丹青之路,“文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美的感悟,对绘画是非常有益的,即使不走文学这条路了,我仍会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邹琳:想把旧作重写一遍 笔名小灵狐的邹琳现就读于北大附属实验中学,她在“四小侠”中岁数最小。她并不喜欢别人叫她少年作家:“第一因为我觉得我还够不上做个作家;第二,16岁已经成年了,不是少年了。”
邹琳的写作历程让人羡慕称奇:2001年6月参加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她的校园探秘小说《五班的故事》被鲁迅文学院收入一本小说集中;2002年11月,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其12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踏莎行》,同年12月出版26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少年英侠》,今年5月,17万字的校园武侠小说《我是侠》由打造可爱淘的策划方推出。
邹琳表示写作之初受金庸的影响最大,10岁时就读遍了金庸所有作品。因为偶像封笔,有些郁闷的她开始自辟武侠“江湖”,金庸读罢她的小说也称赞“小说有新意,人物有仙气”。
对于当年同会香江的“侠友”,邹琳说:“说不出更欣赏谁,其实大家水平都不会差多少,只是主攻文体不一样。比如霜静的想像力永远无比丰富,奇幻的故事里都隐藏着深挚细腻、不易发觉却很感人的感情;张苗的采访写得无比可爱,我很嫉妒她能采访那群伟大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