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作家正在充分利用“误读”

《南方都市报》刊登王晓渔的文章《从“下半身”到“上半身”》。文章针对赵凝“胸口写作”事件和张悦然反对“玉女作家”称谓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者写道:“赵凝承认新书肯定有一个宣传的过程,这是商业市场无法避免的逻辑。‘80后’的张悦然则表示自己不喜欢‘玉女作家’这种口号,对于书中的照片她这样解释:‘这些照片是我自己的提议,因为它们与小说的凄美风格一致。而玉女作家的标签,则纯粹为了宣传目的,非我所愿。’” 

    王晓渔认为:作家们选择了两全其美的立场:既坚持艺术至上又拥抱商业行为。如果两者之间发生任何冲突,都被认为是读者或者商家的责任。赵凝指责读者把“胸口写作”当做了“胸脯写作”,张悦然则指责商家给她贴上了“玉女作家”的标签。如果口号被当做商业行为,她(们)会像赵凝一样指责读者忽视了文学内涵;如果口号被当做文学命名,她们又可以像张悦然一样把它归结为商家行为。作家们并不是无法预料到种种“误读”,恰恰相反,她们正是充分利用了“误读”。然而,当她们将最终解释权收归自己所有时,偏偏忘记了文学的基本规则——作者并非自己作品的权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