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补充养老金制度 退休制度的基础,应该是一个令所有老人都免于贫困的普遍受益的制度。底线应该能达到当地平均工资的20%,也就是中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第一层的替代率。 除了为老人建立起一个坚实的贫困防护底层,中国需要一个强制性的补充养老金制度,让老年人享受接近其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为达到这一目的,资金做实的养老保险比现收现付制有许多优势。在资金做实的制度下,职工的缴费可以产生相当于资本的回报率,比现收现付制度下的缴费要高得多,特别是当人口正在迅速老化时,不仅资金做实的养老金制度能提高人均收入,还能使资本所有权民主化,帮助培养中产阶层节俭和克制的价值观。这样一来,能增加职工加入养老金制度的积极性,从而为现收现付制带来更多的缴费收入。 “养老金符合长期投资理念,较少受到股市短期波动的影响,但中国目前特别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理查德·杰克逊说,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而且正处在创造高储蓄率的阶段。但随着工作人口的退休数目的增加,更多的人把钱拿出来花,中国的储蓄率将下降。从全世界来看,也会经历一个资本的储蓄下降的过程,这对中国的资本需求也会产生一个额外的压力,所以现在中国特别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入市还有障碍 实际上,中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养老金入市的一个障碍。中国的股票市场仍然太小而且流动性差。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与银行储蓄存款之比为1.57比1。但在中国,银行储蓄是股票市场总值的14倍。缺乏流动性,加上公司治理标准较低,会计标准不严格,助长了投机性质的投资文化。中国的债券市场更不发达,资本市场还缺乏其他一些特征,如没有一个权威的信用评级系统。 除了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也不成熟。中国公司几乎没有管理养老基金的经验,虽然现在也允许将国家社保基金中的一部分盈余委托管理,但数目仍然很小。理查德·杰克逊认为,初始阶段,外国金融服务公司对于一个成功的个人账户管理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改革将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只有一小部分个人账户缴费将委托给独立的基金经理。资产选择也受到严格限制,也仅限于政府债券。当资本市场成熟时,当基金经理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时,独立管理的缴费份额可以扩大,投资限制也可以放松。假以时日,个人账户缴费的份额会逐步增加,投资国内公司债券和股票市场,最终会进入国外证券市场。实际上,引入一个做实的养老金制度可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旦开始运作,数百万个人账户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源泉。
人物简介 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 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高级研究员,领导全球老龄化项目——一个旨在发掘人口老龄化的长远影响的研究和教育项目。他还是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助理研究员以及和谐联盟(Concord Coalition)的高级顾问。他的著作推动了全世界对养老政策改革的热烈讨论,其为CSIS开发的老龄化脆弱指数(Aging Vulnerability Index)开辟了全面系统地量化分析不同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