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美] 巫鸿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 吸纳考古美术最新成果, 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
● 聚焦各类型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勾勒立体的绘画发展脉络
● 反思既往绘画史书写方式,多线索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专业评审
伯樵(书评人):对于传统认识中那种以真伪鉴藏为基础的审美认知方式,确实亟待更新,在这个学术研究已然日益充分的年代,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每件作品与真的距离,是如何调和艺术本体论与艺术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艺术留给我们的不应仅仅是实在意义上的风格与审美构成的杰作,更是在视觉之外的艺术史语境:赞助人、购画者、业余的文人与专业的画师、观看者、欣赏和使用的场景……本书为巫鸿《中国绘画》三卷本写作计划中的中间一册,展现了如何在文献有限、时代久远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去理解中世的绘画艺术。
张英(资深媒体人):在众多美术史的研究中,《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是一本跳眼、破圈的写作,除了对室内美术史的理论考证和整理外,巫鸿把将墓葬壁画、宗教绘画纳入研究对象,还大胆使用考古发现材料,跳出美术写美术史,打开视野和眼界,文章优美、好看、易懂。
张畅(节目策划人、译者):明白晓畅,从传统艺术史的绘画风格、技艺分析的窠臼中跳脱出来,引入媒材的变化、展示、观看及环境等外在形式的新视角。很难想象作者在得到学界和大众读者的认可之后,还有野心和精力写一部中国绘画史,又写得极踏实、极清晰,没有一丁点油滑和虚饰的成分,诚意满满。
走走(媒体人):《中国绘画》是难得一见的中国绘画史佳作,在巫鸿老师的作品序列中也很重要,有着重构中国绘画史的雄心与力量,注重绘画的媒材与演变,充满创造力。
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大名鼎鼎,它们是如何问世的?巫鸿教授既能看出其中的道,也会详细地分析其中的技,讲解图像与其物质形式、文人趣味的关系,可谓追根溯源、拨云见日。
魏小河(青年作家、书评人):巫鸿教授的美术史,去年出了一本《中国绘画 : 远古至唐》,这一本则是从五代写到南宋。去书店里走一走,好像关于西方艺术史、美术史的书,多得不得不。我们对于文艺复兴,对于印象派,不论多少,总有一点了解。相反,对于中国的艺术史,很多人反而会更加陌生。巫鸿教授的这套美术史,倒是非常好的普及。
林颐(书评人、撰稿人):中国古代画家对媒介特质的挖掘,造就了世界美术史中的独特视觉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在该书所强调的10世纪出现然后继续发展的。我们的绘画研究传统专注于绘画技艺和风格赏析,长期忽略了艺术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式的作用力,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对象、性格和条件,这是巫鸿这类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许金晶(书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除了延续第一部里的图画文本的深度解读功力、打通传统绘画作品与考古发现中的类绘画视觉作品的贯通与比较分析等内容特色之外,还有至少三个方面的突出优点——一是打破以画家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史写法,以作品面向与艺术的长时段流变为线索展开叙写;二是在作为艺术的历史(长时段艺术史分析)跟作为历史的艺术(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文化信息分析)的双向分析上结合得非常好;三是注重分析有书画特长的权力巅峰者(宋徽宗、宋高宗等)对于当时艺术文化与艺术社会生态的决定性影响,体现出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与艺术文化史贯通融合的开阔视野。
张向荣(作家、书评人):《中国绘画》系列我一直在追,刷新我们的艺术史眼光。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罗新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 北大教授罗新有关异域旅行的学术随笔初次结集
● 在当下世界发现过去的踪迹,从日常细节进入宏大历史
● 从美国印第安纳到复活节岛、从德黑兰到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以学者笔触书写远行的澎湃诗意
专业评审
张明扬(历史写作者、资深媒体人):自从读了《从大都到上都》后,我就坚定的认为罗新老师是国内最棒的旅行写作者,回过头来重读了《杀人石猜想》和《历史上的高原游牧》,那时候这种文体还叫“田野笔记”或是“访古散记”。2023年年初又读了《月亮照在阿姆河上》,尤其喜欢书中有关中亚和阿富汗的那几篇,影影绰绰间,我看到了罗新老师的几层面相:历史学者、前文学青年、勇猛精进的背包客、旅行文学自身阅读者、时刻保持好奇心的旅行者。正是这些彼此缠绕相互牵拽的面相,使他的旅行写作如此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