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泓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拓性的本土访谈与书写 城市新女性的一次集体发声 刘擎、周轶君、李一诺、郝景芳温柔推荐
原生印记、单亲重负、代际冲突、职场高压、教育焦虑…… 当代女性成为母亲的困惑、思考与蜕变需要伴侣、家庭乃至社会的倾听
与二十多位困境中的妈妈促膝交谈 开拓性的本土访谈与书写,城市新女性的一次集体发声
以下文字摘自《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略有删节。
01 没必要营造一种幸福原生家庭的假象 立雯承认,独自抚养女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受到难以回避的影响。离婚后,她向上司坦诚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并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她从原先部门负责人的位置上主动退下来,接受调动,去了另一个工作节奏相对轻松的部门,方便准时下班回家陪伴女儿。她在这家公司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时间,有了还算扎实的累积,经济上能做到独立,即使未来的薪水不再有上升空间,也在她的预设范围之内。
养育女儿花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始终充盈着内心。女儿由于钢琴特长被选入学校乐团,她为之自豪。每个周末女儿上钢琴课和围棋课的时候,她自认为是一名合格的“旁听生”,跟着学懂了五线谱、指法、棋谱。陪伴小孩成长的过程中,她感到自己也一直在吸收以前没有机会学习的新知识:“要是我有一天失业了,可以去当个钢琴陪练。”她将大部分收入都投注在女儿的教育上,已经好几年没有给自己添新衣、买新包,放弃了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消费,比如美容、出国旅行等等。周围总是有人和她说:你一个人带孩子应该很不容易。在她的观念里,无论婚姻状态如何,做母亲本身就是一件难言容易的事情,自己并未感到独自抚养女儿就特别艰难,需要被额外施以同情。每次听到亲戚朋友做出这样的评价,她都会笑着回应:“一个人带娃整体还是挺好的,没有想的那么累。做妈妈是很辛苦,但没必要去夸大这份辛苦。”
在访谈过程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立雯对单亲妈妈这一身份的大方接纳。她将离婚视为人生选项之一,而不是不可挽回的失败——这样的意识转变帮助她较快地调节好情绪,适应并驾驭单亲家庭生活。离婚后,她依然能平和地与前夫交往,让小孩感受到,爸爸一直在自己的生活里出现,父爱并不会随着父母的分开而消失。有时候,女儿会去爸爸家里过周末,或是一起旅行。她告诉我,“虽然不住在一起,但女儿每次见到爸爸还是会开心地撒娇,有时候会玩到不想回来,父女的血缘是分不开的。”
恢复单身后,立雯曾经交往过一任男友,最终还是因为一些原因分开了。她说自己不会再轻率地进入一段婚姻,但是依然会认真地对待每一段关系;至于再婚,她认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在她看来,婚姻并不是一件人人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她尝试过,结束了,便成为一段过往的人生经历。眼下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教育。女儿读小学后,她整日忙碌于接送、陪读,专注过好母女的二人世界,自认暂时没有额外的精力去经营一段亲密关系。和异性比起来,她现在更享受同性之间的友谊和互帮互助。她和女儿几个同学的妈妈相处愉快,假期里会聚会,一起组织短途旅行。她还有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发小,两人经常一起分享读到的好文章、听到的好音乐。她感慨,到了这个年纪能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很难得,彼此之间从不聊工作、孩子、伴侣,完全只聊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的单亲妈妈预估至少达到200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其中超过六成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她们中的一些为了抚养孩子长大,兼职多份工作,还有一些苦于没有找到职业方向,陷入长时间的迷茫与无助中亟需社会公共系统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公益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指导、社区定点帮扶等等。
本书中的单亲妈妈都来自城市的中产阶层,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拥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为经济问题过多的发愁,但她们依然面临工作和育儿的矛盾,需要在两者之间艰难平衡,这也是单亲妈妈普遍面临的难题。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些单亲妈妈不愿意公开她们的身份,认为这是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她们会对亲友隐瞒婚姻现况,或避谈曾经的配偶。她们担心孩子被其他同学知道自己来自单亲家庭后,容易受到排挤或是招来另眼看待,同时也担心孩子因为缺少父亲的陪伴而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离婚后,她们都成了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在日常照顾和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对象通常是自己的父母,从而在经济上、精神上得到帮扶和支持。也有一些单亲妈妈大方接受独自抚养孩子的状态,将单亲家庭视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非命运的急转直下,她们感到在生活中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反而比从前在婚姻里更有掌控感,这种内在力量的积聚也能帮助她们厘清母职、职业发展、个人情感和价值需求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