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丨《好东西》演的就是这本书吧?


  如果说成为母亲是女性成长的一次蜕变的话,那么出于各种原因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可能会 经历更多的困苦与挣扎。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好莱坞电影《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中,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饰演了一位愈挫愈勇的单亲妈妈埃琳(Erin),从事业和生活的低谷中爬出,从全职妈妈成长为一名律师,给予泥沼般的过往以有力一击。作为一位选美皇后,她曾以为靠着闪耀的皇冠就可以过上梦想中的生活。在失婚两次、成为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后,埃琳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从支离破碎的原有社会关系网中脱嵌出一个新的自我。

  她的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我不会放弃现在的工作,它使我第一次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当我到他们中间,他们都不开口,他们在等我说话……”很多人认为电影通常都是幸福的结局,而现实总是由一道又一道的关卡组成,大多数普通女性可能不会经历电影里如此大起大落的戏剧化人生。离婚后,她们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挣脱一些不必要的心理枷锁,接纳单亲的身份,和孩子成为一个共同体开始新生活。她们向外界求助的声音需要被听见,哪怕再微弱,都是一个母亲在尝试和社会连接,都是她们下定决心之后的“永不妥协”。


02
走出家庭:互助式育儿

  “不要耗尽自己,借助科技、网络、书,也可以问有经验、信得过的朋友,提前去寻求攻略和经验,来帮助自己预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育儿中,比起掘地三尺靠自己解决,孟莉更喜欢去寻求外界的各种援助,不论是网络上的陌生人,还是身边的朋友,除了教会她一些实际的育儿技巧之外,也让她感到并不是孤单一人在面对各种困难。

  从个人的经验出发,看见并且承认一些问题的普遍性,是互助式育儿的初级表现形式。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习、社交活动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如何让孩子一出家门就能在社区中找到玩伴?妈妈们又如何在大城市中找到抱团取暖的渠道,缓解教育的焦虑?不妨走出家庭的小环境,多一些公共性的选项。比如,由几个全职妈妈牵头在社区内部组织绘本共读、手工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放学后、假期中有处可去,缓解家庭的部分养育压力,解放母亲们的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有的互助方式,是教育理念相近的四五户人家在假期或是周末集中育儿。比如,秦云(40岁,有一个10岁的女儿)因为不想让各种机构的培训班塞满女儿的课余时间,便和三个朋友商量成立了一个松散的“育儿共同体”,先是定期在周末轮流给孩子讲解古诗词、数学、历史等知识,由于上课场地不固定等因素,之后改为组织近郊徒步等户外活动。她认为育儿并不局限于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庭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抱团养娃”,既可以帮助缓解妈妈的教育焦虑,也能让爸爸们更好地参与进来,增加家庭成员沟通情感的机会。

  朱虹(39 岁,有一个8岁的儿子)和社区中的四位邻居成立了相似的“育儿共同体”。起源是年龄相仿的几个小朋友相约一起做寒假作业,慢慢演变为家长们将孩子定期组织起来,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带领着他们一起学习和运动。后来也遇到了和秦云相似的问题——课程内容难以系统和持续化。然而朱虹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她认为“上课”并不是抱团育儿的重点。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的成长氛围,家长们在育儿中收获友谊,“大家聚在一起,然后解决问题”才是更难得、更宝贵的事情。

  比起重新发现社区,以社会的力量引入互助式育儿,抱团带娃更是挖掘了附近中的“小附近”。有着相似教育背景、育儿理念的城市父母们试图为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创造一个亲和、团结、有爱的成长环境。居住相邻提供了便捷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小团体。小团体中的孩子们混龄相处,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理解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会向大孩子学习社交技能,大孩子会主动帮助弟弟妹妹们,尽力表现出可靠、有礼貌、能独立处理小问题的一面。这是在仅有一个或是两个孩子的家庭中,难以发展出的社交纽带和行为模式。而一些连轴转的职场妈妈们常常对周末的带娃“工作量”感到格外疲累,结伴育儿既能解放她们部分的劳动力,也能让她们在小团体中观察到爸爸们不同于平日在家庭中的一面。比如,在秦云看来,丈夫在外带娃表现得比在家里的参与度更高,她分析道:“平时家里比较多的都是生活照顾上的‘细活’,没有太多他发挥的空间。出了家门,他能做的事情变多了。尤其是徒步这种男性气质比较浓、更需要力量的事情,他会很投入。一开始我还挺惊讶的。”

  对一些全职妈妈而言,互助或是抱团育儿更让她们走出家庭,和附近建立紧密连接,看见一些公共性的选项,也看见男女育儿分工的可能性;同时意识到,育儿并非是一个人在狭小空间里的单打独斗,可以借助更多不同的教养方式,在一个较为开阔的环境里进行。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