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3丨文景年度好书:这些书经受住了赞美的考验!

  张畅(节目策划人、译者):从县域教育走出的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县域教育曾带给他们什么?又剥夺了他们什么?看似浅显直白的问题背后,实则交织着各种现实问题的角力,潜藏着无数命运的分叉路口。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扎实的实地调研,抽丝剥茧,将问题层层拆解、深入探究了县域教育的痛与伤。她关照和传达的是如此复杂又如此简单:今天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是否已离题太远?教育的初衷应是朴素的、真诚的,它不该是适者生存的达尔文模式,而应当关乎人的情感,关乎人在面对自身时最澄澈的想象。

  许金晶(书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一部融详实田野调查、尖锐社会批判和丰富理论观照于一体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优质社科读物。贯穿全书内容之中的三个核心问题意识,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是:对精英主义视角主导下的教育变革之于教育不平等问题和普惠式教育的相对忽视的批判;对“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跟一盘棋思路下的教育考核与教育治理之间内在冲突的揭示;对越发数字化、负面惩戒机制化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思路造成的基础教育内卷化和高度压力化状态的呈现。正基于此,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学层面,而成为当代县乡中国研究的必读文献之一,值得关注和重视。

  丁杨(媒体人):一部充满问题意识、洋溢着社会责任感的、令人肃然起敬的著作。三年、六省、七个县域、二十五所学校……这些数字似乎远不能量化作者、教育学者林小英为这部关注、反映、思索中国县域教育现状的作品所付出的努力。过半中国学生在县域接受教育,意味着县域教育之于中国教育的分量。书中通过作者实地走访、考察的具体学校、师生事例,将中国县域教育的实际生态、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发现、写出这些需要担当和勇气。


《无尽的玩笑》
[英]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俞冰夏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 入选《时代》周刊百大英语长篇

  ● 小说黑洞般吸引力的高智商神作

  ● 预言当下成瘾和孤独的群体症候

专业评审

  丁杨(媒体人):这部长篇算是文景的年度文学重磅,它的重要当然不止逾千页的篇幅,还包括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传奇人生,以及这部作品中译本的来之不易。多线索叙事、打破时空秩序,加上众多出场人物以及小说语言的恣肆、想象力的铺陈,这些某种意义上对包括我在内的读者具有相当挑战性,惭愧的是,这本书直到现在我也没读完,但这并不妨碍我推荐它,作者的才情与这部作品的后劲,在阅读过程中已经能够感受到。2023即将过去,希望年初发愿在一年中要读完它的读者都能如愿。

  但汉松(译者、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当代美国文学的地标式杰作。《无尽的玩笑》能够译出,本身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一次大事件——更何况,翻译的水准相当高。

  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这是一部汪洋恣肆、波澜壮阔的小说,又能激发人们对现实保持警醒,如美国书评人角谷美智子所说,“这是一份庞大、迷幻的纲要,采用了热情饶舌的语言风格,记录了荒诞对人们的侵袭,捕捉了千禧一代的喧嚣和疯狂”。

  赵松(作家):《无尽的玩笑》是部探究人性的极端状态、自我体认和毁灭机制何以悄然共存的伟大小说,是那个时代来自灵魂地狱的最深刻的报告,也是作者与这个沉重世界的缓慢道别。

  走走(媒体人):大部头,一直没有引进,书迷翘首以待多年,翻译不易,编辑用心。

  宋晨希(历史作家、书评人、译者):伟大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位哲学家。哲学探索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德性,批判世界的荒谬。但是,他们常常一厢情愿,无法也无力付诸实践,最终变成了一种口号或者一个时代标签。就如同这本书批判“娱乐至死”,人人熟知,但人人又无力抵抗。但文学家则会用故事去呈现哲学议题,故事要符合生活逻辑,读者亦可用个人经验去验证文学家的思考。《无尽的玩笑》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则在于作者华莱士通过四条主线里四个故事,四个人物,将现代社会、科技对人类的反噬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上瘾症,都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渴望排遣寂寞却变得更寂寞……只不过,我们的理性还能与其抗争,不至于如同书中的人物那样变得如此极端?但是,我们不会变成他们么?如果我们遭遇了他们的故事,是否会变得比他们更加极端?我想,这是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意义,也能让我们置身时代的问题之中。

  徐言(媒体人):重磅译介,无论从其重要性还是翻译本身的水平,都值得入围年度好书。

  熊静(抖音图书达人):这是一部超过百万字的书,如果流落荒岛,带着它应该也不错。书中讨论了很多话题,包含但不限于成瘾、原生家庭、娱乐至死、消费主义、科技依赖、环境污染、精神疾病、媒介理论、心理学、政治等,豆瓣评分8.9分,是一部值得挑战的书。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