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媒体人):题材很好,戳破泡沫,访谈细致,记录本身就有价值。
何志伟(别册BookLab主理人):女性的议题被不断讨论,许多虚构作品中也借由女性的家庭角色描绘困境。泓舟《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的采访中,非虚构的母亲群像,真实鲜活。中国式的社会和家庭社会中看似对“母亲”模糊性崇高褒扬,其实来自于漠视、忽视。书中透过单亲母亲、全职妈妈、职业女性等等具体角色,表达各自真实的声音。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林小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专业评审
林垚(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作为出身县中并亲眼目睹了过往二十多年乡县教育剧变的读者,无法不被《县中的孩子》所打动。林小英老师抽丝剥茧地向我们展示了基层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其中尤以研究县中校长的两章为最上乘),值得所有人——尤其政策制定者——深思。
张向荣(作家、书评人):我也是《县中的孩子》,所以会偏爱这个调查研究。不得不说今天的县中与我在上世纪的县中已经完全不同,设施更好了,但软件的落差更大。本书报告的问题令人印象深刻又感到无能为力。
宋晨希(历史作家、书评人、译者):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开始繁荣增长的时候,公平问题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核心议题。本书揭示了中国生活在县城中孩子们的教育现状,发现由于家庭、地域的影响,很多人身处在社会的边缘,成为“不被期待的孩子”。本书考察了政策制定者、教师群体、家长和学生,展现了县城孩子教育的真实景象。有人说本书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我觉得,呈现真实的问题,让人们广泛关注,从而推动国家乃至不同的人合力解决,不是更加有意义么?
魏小河(青年作家、书评人):今天,在社交网络上,大家热烈的讨论“鸡娃”,讨论“内卷”,但这其实只是中产阶级的育儿焦虑,县城及乡镇的孩子们的受教育现状,反而是被忽视的。调查显示,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呢?这不仅关乎我们的现在,也关乎未来。这本书所关注的就是县域教育的现状,并试图探求县域教育改革的道路。值得一看。
张英(资深媒体人):本书是直面中国教育难题的非虚构作品。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与北上广深、省会、地级市丰厚的教育资源无关。县中的孩子,就是在媒体上不被看见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水准和质量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林小英为我们揭示了教育不公平的真相,读来让人辛酸和难过。
西窗随记(读者):书中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大的政策背景与基层官僚共同作用下,县域教育既内卷又躺平的魔幻现状。看到了基层,也看到了我们都知道的越来越严重的阶层固化,阶级差距。
林颐(书评人、撰稿人):作者尽到了从“县域教育”中走出去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发现事实,提出问题,所有的书写都扎根在有依据的实地调研中,这种有血有肉有筋骨有头脑而且不煽情不造作的非虚构作品,让我看到了写作者为改变社会现状而作的些微但倾尽心力的能量。它需要被很多很多人读到,让很多很多人一起来关心这个议题。
徐言(媒体人):以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县域教育的难题和出路,叩问我们教育的初衷,将读者以及大众的视角引向一批被几乎被忽略的青少年——这本书所做的选题,是我们平台上今年阅读量比较高的前几篇内容之一。
张彦武(媒体人、策划人):受邀给文景年度好书评选投票的朋友们,恐怕跟笔者一样都是“小镇做题家”出身,这并不可耻或丢人,衡水中学和清华北大升学率之类的争议背后,是坚硬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体质的现实难题和困境,作者直面这样有现实感的问题,做了基于质性研究的现实调查,在诚挚、深入的反思基础上又试图“找回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性位置”,所以我投了一票给《县中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