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再生》 [日]大木隆生 著 谭甜甜 译
医务人员过劳现状、 医疗事故调查制度…… “拯救医患关系”的改革从何而生? 倾听世界级名医 从手术室现场发出的声音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高薪养医”可以解决“医疗崩溃”吗?“知情同意书”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医疗崩溃”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从自己在美国从医十二年的经验出发,考察日美两国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探讨“医疗崩溃”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日]吉见俊哉 著 王京 史歌 译
透视“文科无用论”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什么说 “人生三次入大学”, 来自日本大学教育前线的危机宣言。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吸血企业》 [日]今野晴贵 著 王晓夏 译
社畜必备“防坑”指南 远离职场PUA陷阱 震撼日本社会的 企业“血酬定律”大揭秘
日本人曾普遍认为年轻人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在这一社会氛围下,哪怕是企业一方存在明显的违法行为,受到侵害的年轻人也会深感不安,感到“还是自己不对”,因此遭受身心双重折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问题核心在于企业用工管理制度而非个体,并将那些以少到让人无法规划未来的薪资和让私生活崩溃的超时劳动来压榨年轻人,并将他们“用后即弃”的无良公司称为“吸血企业”。吸血企业的常见特征有:大量录用大量解雇、夸大薪资待遇、正式员工有名无实、战略性地进行职场霸凌、不支付加班费……它们不仅破坏了员工的身心健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也向社会转嫁了成本,威胁到消费者和市场的安全,甚至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光是在个体层面学会“如何识别吸血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整个社会团结一致共同面对。
本书获2013年大佛次郎论坛奖,作者也因此获得2014年日本劳动社会学会奖励奖。该书出版后,“吸血企业”一词成为热词,入围当年年度流行语TOP 10,也引起多方重视,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都要评出“吸血企业”黑名单,以帮助求职者逃离劳务陷阱。
历史学堂

《伯利恒》 [英]尼古拉斯·布林科 著 周平 译
一座《圣经》里的小城
世界历史的支点, 举世无双的古城, 一本书带你看尽它的前世今生
伯利恒,是一座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古老城镇,被誉为“世界历史的支点”,那里承载着如此多的意义,有历史,有神话,有宗教。它生动地活在每个人的想象之中,每年有250多万游客前往。对有些人来说,伯利恒仍是《圣经》里描述的沙漠边缘的小镇;对有些人来说,它困在一堵墙内,周围是以色列定居点以及敌对的定居者和士兵。
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布林科在伯利恒生活多年,他从自己生活在其间的内心体验出发,用十三个章节讲述了伯利恒的前世今生。他从公元前九世纪的洞穴和雕刻讲到当今复杂的政治,带领读者通过其石街和沙漠洼地、修道院、水渠和果园,从各个角度和时代展示了这座城市的面貌,也不可避免地揭示世界上最棘手的政治问题之一。
伯利恒是自豪感和财富的源泉,也是一个绝望、贫困和暴力已成为常态的地区。它是共存的灯塔,可以照亮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作者认为,如果那里有形的遗址幸存,而回溯到古代历史的脉络却断裂的话,结束以巴冲突的机会也将随之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