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翻阅《手机废人》这本书时,社科君的内心是崩溃的:别骂了别骂了,是我……
“手机废人”,似乎也在说我们每一个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没有手机你可能寸步难行,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
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
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最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
在译文纪实新书《手机废人》中,作者石川结贵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
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
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
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
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警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以下摘自《手机废人》 (日)石川结贵 著 | 王雯婷 译,李昊 校译
不由自主拿起了手机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边玩手机,一边做着其他事情的人,诸如看电视、吃饭、走路、等电车或者公交车的时候,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人的身影。
当然,有人用手机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不得不回邮件,有必须要查的资料,这样的人会有“现在,我是出于这个目的才用手机的”这一意识。
然而,也有一些人没什么特定的理由,不由自主就拿起了手机。一拿出来就开始玩,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有时明明不需要却也舍不得放下。
MMD 研究所针对手机使用者(15 岁至59 岁,553 人)所做的《2016 年有关手机成瘾的调查》(2016 年5 月)结果表明,10 多岁的人中有21.6%、20 多岁的人中有26.4%、30 多岁的人中有21.8% 表示“确实非常依赖手机”。而且其中约两成人表示,使用手机的时间在“7 个小时以上”。
“在厕所玩手机”的人约占两成 在同一调查中,还有一个项目是“手机成瘾程度测试”, 考察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手机(多选)。其中62.2%的人表示“等待的时候会玩手机”,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以看出,不少人玩手机是为了打发时间。
此外,还有37.8% 的人表示“会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22.8% 的人表示“上厕所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手机”,15.9% 的人表示“吃饭时看手机已然成为习惯”。手机、生活两不误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知不觉沉迷其中,舍不得这些零碎时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当然,我这里提到的是“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手机成瘾的明确肇因。我在第一章也说过,手机是新兴事物,至今还没有长期可靠的研究可以证明,过度使用手机会对我们的身心、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从几年前开始,人们就对“网络成瘾”现象展开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玩PC 端网络游戏上瘾的人。由于手机和电脑在便携性、操作性等方面差异很大,网络成瘾的肇因并不一定能完全套用在手机成瘾上。
所以在这里,我想参考以往有关药物、酒精成瘾者的心理调查以及近年来关于网络成瘾的调查,再加上手机特有的便利特征,来探讨“人们为什么会沉迷手机”这一现象。
手机成瘾的三大原因 著有《全面解析成瘾》(讲谈社)等多部作品的医学博士广中直行对药物及酒精成瘾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在谈到人们为什么会沉迷于手机时,说:“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方便获取,第二是与身体的感觉十分契合,第三是容易获得感官上的刺激。”
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广中博士提到的三个原因。首先是方便获取,大家不妨想一想香烟和酒精成瘾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很简单就能拿到手的东西往往容易让人产生依赖。
广中博士曾对吸烟者做过一个有关香烟的实验,调查人们究竟在什么时候才会想吸烟。具体来说,在吸烟者想要吸烟时,请他们按下手机内置App中的按钮,记录当时的时间、情景以及心情。这一过程需要花费不到30 秒的时间。
实验并没有要求参与者“不吸烟”,只是让他们在吸烟前增加一道程序,但仅仅多了这一步,就大大降低了吸烟频率。而且在实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参与者的吸烟频率也没有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