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包容,上海的城市品格为何始终鲜明?|《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解放日报记者:上海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技术或管理层面,是否也体现在思想理念层面?

    熊月之:红色文化在上海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是一个典型案例。我在书中尝试用“闳、深、雄、奇”来表述这一文化创新。

    闳,内容丰富,影响广阔。

    深,思想深邃,影响深远。
中共党史上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是在上海酝酿、产生的,党史上许多具有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在上海发生的。

    雄,英勇,雄壮。五卅运动,一声怒吼,全球震动;三次武装起义,英勇顽强,气冲牛斗。众多革命先烈视死如归,光耀千秋。突出雄的特点,也是为了纠正一般人对上海近代文化是柔弱文化的偏见,强调上海文化既有文雅婉约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奇,奇特,奇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利用近代上海政出多门、事权不一的特殊格局,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这种奇,不光在中国其他城市找不到第二个,在全世界其他城市中也很难找到类似的情况。

    就城市创新品格而言,有的体现优美,如思虑深邃、巧妙周旋,有的体现壮美,如英勇抗敌、慷慨赴难,它们为上海红色文化增添了亮色、底色。

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进一步强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解放日报记者:近代上海是由不同移民构成的大型“陌生人社会”,这对上海城市品格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熊月之:由高度异质人口组成的“陌生人社会”,对上海人的自立自强有着重要影响。

    在近代上海这个地方,个人的品质、学养、能力至关重要,家庭背景变得不那么重要。很多成功人士,如徐润、郑观应、虞洽卿、朱葆三、叶澄衷、周祥生等,都没有显赫的家世,都是从学徒做起,靠自己的勤奋、好学,一步一步踏上成功之路。相反,有些家境富裕的年轻人,来到上海以后,由于不努力、不上进,好吃懒做,腐化堕落,将家业败光,亦非个别。

    这种“陌生人社会”,对养成上海社会的包容品格直接有关。近代上海,每一个体或每一群体,如同乡、同业、同教等,相对于其他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来说都是少数。这一社会结构决定了每一个体或群体对于其他个体或群体,必须采取承认、容忍、尊重的态度。

    这种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容忍、尊重,对整个社会而言便是对多样性、差异性的承认、肯定与尊重,进而逐渐促成了尊重他人价值、不干涉他人自由的社会准则。这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

    解放日报记者:在包容的基础上,上海人是不是也更自律、更守规矩、更讲法治?

    熊月之:重视信誉、重视契约,是近代上海的重要传统。

    当时,在上海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有的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但是,上海工商社会作为高度开放的系统,自身会产生规范与净化的机能。毕竟,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是否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生存问题。由此,各大银行设有专门负责调查企业信誉的部门,以确保放款安全。

    与此同时,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福建人经营的茶叶、木材大多来自福建,山东人经营的豆饼主要来自山东。

    上海很多企业还有优先录用本乡人的传统。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公司,荣氏兄弟创办的荣家企业,湖南籍的聂缉椝、聂云台父子主持的恒丰纱厂,安徽籍的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办的阜丰面粉厂,均普遍存在这类情况。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大家各守一摊、各营其业。结果是,上海成了“全国人的小家”,全国成为“上海人的大家”。

    在此前提下,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都与上海有关,上海人对发生在全国各地的事件也就特别上心,爱乡情怀进一步升华为爱国主义。

    历史上,上海人习惯于将全国之事视为己事,在赈灾活动和各种爱国运动中往往一马当先。上海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公共空间、报纸、电台,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当其他地方发生事变后,上海起来响应,影响就会大得多。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集聚、辐射与升华功能。

    解放日报记者:城市因包容而更显朝气、更有活力。在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的新征程中,上海应当怎样更好地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熊月之:一座宜业、宜居、宜学、宜游的城市,一座让人人有人生出彩机会、能有序参与治理、能享有高品质生活、能从细微处感受到温度、能拥有归属认同感的城市,必然是高度开放、利于创新、温馨包容的人民城市。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高度开放才能集聚各色人才,只有利于创新才能用好各色人才,只有温馨包容才能留住各色人才。简单总结,开放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包容不捐细流。

    【来源:上观新闻,略有修改】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