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中的过程追踪|《过程追踪法:基本原理与指导方针》

    编者按

    什么是过程追踪?它与历史方法或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论有何不同?在《过程追踪法:基本原理与指导方针》中,德里克·比奇和拉斯穆斯·布伦·佩德森介绍了过程追踪的精炼定义、隐含逻辑和基本操作。

    你知道的,魔术师一旦把自己的戏法说穿,就得不到别人赞赏了;如果我把我的工作方法给你讲得太多,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只不过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人罢了。——歇洛克·福尔摩斯

    过程追踪研究本质上就是学者试图刨根问底,不仅仅满足于发现自变项(X)和结果(Y)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学者业已发现民主与和平之间在统计学上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然而我们怎样才知道彼此皆为民主政体是两个国家之间保持和平的原因呢?民主如何催生更为和平的国际关系?回答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揭示彼此皆民主与和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去研究将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因果机制。

    社会科学中的过程追踪通常被界定为致力于描摹各种因果机制。因果机制可以被定义为“通过某些组成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某一结果的复杂系统”。过程追踪需要“尝试去识别介于某一自变项(或诸自变项)与依变项结果之间的因果过程,即因果链条和因果机制”。

    探讨因果机制有助于我们在研究因果关系时更进一步,让我们得以“探察因果性之究竟,搞清楚神隐于各种结构原因与据称为其影响后果之间的中介因素”。而过程追踪法可以说是唯一能让我们去研究各种因果机制的方法。以过程追踪法研究因果机制使研究者能够对结果得以出现的因果过程作出强有力的个案内推断,使我们能够更新自己对某一理论化的因果机制可靠性的置信度。因此,过程追踪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方法,理应被每一位研究者纳入百宝囊”。

    过程追踪法近来在定性社会科学中广为流行,许多博士生和成名学者尝试在他们的研究中运用该方法。不过,尽管过程追踪在经验研究中被广为运用,并且关于过程追踪和因果机制的方法论文献数量激增,但就运用过程追踪如何以及何时才能作出可靠的推断而言,我们尚未拥有一套清晰连贯的分析框架。我们也缺少一套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具体指南。过程追踪让我们能够运用深入的个案研究方法提炼有关因果机制的强有力的个案内推断,从而打开因果性的黑匣子,但上述不足却限制了过程追踪充分展现出它应有的潜能。

    在本书中,我们试图揭示戏法是怎么表演的。在这么做的同时,我们要让读者们看到过程追踪是一套“寻常的”社会科学方法,和其他众多方法一样,有比较优势,也有比较劣势。它不是万灵丹,但运用得宜时,它能让我们基于深入的单一个案研究就因果机制提出强有力的个案内推断,可以说这样的推断用其他社会科学方法是不可能办到的。

界定过程追踪
    过程追踪法是在单一个案研究设计中考察因果机制的工具。尽管学者一般都同意过程追踪法可以被界定为以追踪描摹因果机制为目标,但现有学术文献无论对过程追踪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还是对实践中好的过程追踪应该怎么做,都存在着相当多的混乱看法。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要追踪描摹什么样的因果机制、过程追踪个案研究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嵌套进更宽泛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之中,相对而言都还没有得到回答。这样一来,缺少连贯的基础和具体的指南也就阻碍了这一方法施展其潜能。

    这种混乱局面部分地是学术文献中将过程追踪界定为单一研究方法的结果。许多关于过程追踪是什么以及实践中应该怎样运用的晦涩说法可以通过将过程追踪区分为三类社会科学研究变体加以澄清:理论检验、理论建构以及解释结果。这三种类型在不同维度上区分开来,包括它们是以理论为中心还是以个案为中心、所作推断的不同类型、各自如何理解因果机制,以及它们是否及如何能够被嵌套进混合方法设计之中。

    理论检验型过程追踪(theory-testing process-tracing)从现有文献中演绎出理论,然后在给定个案之中检验是否有证据表明假设的因果机制每一部件均在研究个案中出现,从而得以考察有关于“机制是否如预期在个案之中发挥了作用”“机制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个案内推断。不过,就此并不能断言这一机制是否是造成结果的唯一原因。

    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theory-building process-tracing)寻求从经验证据中建构一套可以一般化的理论解释,从某一特殊的个案事实之中推断存在着一种更为一般的因果机制。尽管这种类型的过程追踪对我们增进知识来说在分析上是有益的,但现有文献并没有提供任何按这一思路该如何操作的指南。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