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裔美国作家耶日·科辛斯基,1991年自杀身亡。他引起文坛关注的作品《被涂污的鸟》,去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入围了201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小说中文版也在去年再版。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短篇故事集《暗室手册》,让他获得了196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近日,该书的中文版推出。
耶日·科辛斯基一生充满传奇。他1933年出生在波兰,在二战中幸存了下来,求学于苏联。1957年,他通过伪造文件移民美国,并娶了有钱的美国女人,进入上流社会。他的朋友圈里,都是沃伦·比蒂、基辛格、罗曼·波兰斯基这样的名人;无论到哪,他都会受到有钱朋友的奢华招待。他喜欢随意编造自己的人生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下文的访谈选自1993年出版的《科辛斯基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Jerzy Kosinski),谈及了《被涂污的鸟》与《暗室手册》,以及他的写作、他自己。
《被涂污的鸟》 作者:〔美〕耶日·科辛斯基 译者:莫雅平 类别:虚构 出版社:上海人民 世纪文景 出版时间:2019.3 ISBN9787208155657

“每一部小说的形式都直接来自我想要说的东西。我认为形式反映着特定的内容,我无法想到任何其他形式能够让我把我想说的说得更好。比如,我对语言的一切看法都反映在《暗室手册》里,我为每个对话都赋予了独立的功能;对话成为独立的事件。《暗室手册》里的每个事件都是独立的;它们以流浪汉传奇的方式相互关联,但是也被主人公不断积累的觉醒串联起来——他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觉知。以命运为导向的西方文化坚持认为,即使在小说里也需要一种指导性的原则,需要一种情节。有些评论家在《暗室手册》里看到了好几个不同的主人公——仿佛他们害怕承认,我们的生活并非建立在一个单一的情节上;同样地,我们的小说也并非如此。”
耶日·科辛斯基曾在访谈中以《暗室手册》为例,阐述他对小说形式的看法。这本书虽然体量轻小,但冲击力丝毫不亚于表现人性黑暗面的《被涂污的鸟》,后者的同名改编电影也入围了上一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国际影片十强。《暗室手册》完美聚集了科辛斯基“招牌”式的写作元素,比如城市秘密角落的探险、充满实验性和危险性的恋爱、令人紧张不安的心理体验。如1970年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颁奖词所言,科辛斯基的小说处理的是“在人类身心越轨的状态下,梦境与日常生活的尖利毒牙与斑驳色彩”。这部由多个片段构成的小说,有意采用冷峻、不带感情的叙述方式,描绘出平淡日常生活中一个个诡异的情节。这些短小的片段看似独立但又潜藏着隐秘的关联:从没有见过信用卡,但有一天忽然被物质所迷惑的乡下女孩;疗养院里的游客、病人和滑雪教练之间的三角恋爱故事;富人圈子里的赛车游戏以及这场游戏最终造成无辜路人死亡的惨剧;为了避免被处决,而在刹那间不得不成为行刑者的命运……这些故事展示了主人公不断试图满足权力欲和控制欲的过程,而与此同时,他也无形中被一套社会规则操纵着。
实际上,至少在他生前人们所知的看来,科辛斯基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小说一样迷人和神秘。他对自己究竟是否犹太人有过模棱两可甚至彼此矛盾的答案,当然,这或许是因为,许多经历过“二战”的波兰犹太人在战争期间隐藏身份,而在战后波兰已经形成统一民族国家的氛围下,许多人都选择认同波兰文化而对犹太血统继续闭口不提。来到美国的科辛斯基迅速写书成名,娶了一位钢铁公司巨头的遗孀,跻身名流社交圈。和当时许多名人富豪一样,他也喜欢光顾纽约的夜店,展开和他书中一样大胆的性游戏,并因此对城市的地下世界和秘密角落变得十分熟稔。他收藏着各类假发、奇特的服装和防身武器,会偷听别人的谈话,喜欢做些恶作剧,比如藏在桌子下面挠外交官的脚让他误以为是狼蛛,或者让一帮马球运动员误以为他们要和美女约会结果发现科辛斯基为他们准备的是变性的男人。
在科辛斯基的叙述中,1957年他最初从波兰来到美国时,身无分文、不通英语,曾做过轮船刮漆工人和哈莱姆区毒贩的私人司机。但这些细节似乎有所夸大或并非事实。据后来研究,他在波兰得到了大学里几位导师的帮助,并获得了亲戚提供的经济支援才来到了美国。他声称自己从事过的七七八八的职业也没有留下充足的证据。不过,考虑到他的座右铭是“Larvatus Prodeo”(“带着假面前行”),或许我们能理解,发明自己的生平故事是他最自然不过的创作了。毕竟,他在一段需要不断伪装的残酷战争中长大。在访谈中他表示,他所有的计划,都是“为了昨日而制订的”。他的众多身份和人格面孔,是否也是他为昨日制订的计划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