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纽约,人人都爱波拉尼奥

    1992年,当波拉尼奥得知自己的肝病日趋恶化时,他仍是个以写诗为主的无名作家。深感所剩时日无多,为了改善拮据的家庭状况并为孩子们留下一点遗产,他决定集中精力写小说。

    尽管波拉尼奥生前已凭借《荒野侦探》赢得了西班牙语文学最高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但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的声名在死后的十几年间高涨,成为西班牙语和英语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级作家,评论界更是把他和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

    继鸿篇巨作《2666》后,《帝国游戏》是在波拉尼奥过世后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而直到近年他仍有“新作”接连面市,以致《纽约时报》调侃地说他是“死后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但其实除了《2666》,波拉尼奥身后所出版的多数作品都完成于他创作生涯的早期或中期。《帝国游戏》写于1989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少作”里可以发现诸多他后来作品写法与想法的雏形。《帝国游戏》的原稿是其遗孀卡洛琳娜·洛佩斯在亡夫的抽屉里发现的,部分打印部分手写,因而也有人猜测波拉尼奥之所以未在生前出版这部作品是因为还有继续修改的打算。

    尽管现在已无法确证他这么做的意图,但可以肯定的是,有《2666》这样的珠玉在前,读者对波拉尼奥的期待自然已经提得很高,而《帝国游戏》也确实没让读者失望。

    西语本出版一年后,英译本先是分四期在《巴黎评论》上连载,而后才成书出版,这也是《巴黎评论》自1970年代连载哈里·马修斯(Harry Mathews)的The Sinking of the Odradek Stadium(《奥德雷德克体育场的沉没》)后,再度连载小说,《巴黎评论》在介绍中写道:“年轻的小说家发现自己有如此成熟的写作才能一定很兴奋,或许也会有点吃惊。”可见,《帝国游戏》虽是波拉尼奥从诗人转向小说家的初步尝试,但仍是一部可期的上乘之作。

夏日海滩和一场硬核游戏
    《帝国游戏》的情节并不复杂,却包含着复杂的主题和庞大的历史。全书就是主人公乌多·贝尔格的一本日记,讲述他与女友英格褒在西班牙海滨小镇度假时所遭遇的一切。

    乌多与女友都是德国人,他在电力公司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同时他还有另一个不普通的身份——德国兵棋比赛冠军。乌多对兵棋格外痴迷,打算在度假期间继续钻研兵棋《第三帝国》的策略。儿时,乌多每年夏天都会和家人一起到这个小镇来度假,每次都会住进艾尔丝女士和她丈夫一起经营的酒店,这一次他和女友还是住在这里。他们认识了另一对同样来自德国的情侣——汉娜和查理。但不久查理出海冲浪却意外失踪,原本平静轻松的假期渐渐被一种阴郁的气息所笼罩。

    查理生死未卜,汉娜决定返回德国,英格褒也认为他们应该尽早启程回国,但乌多却似乎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绊住了脚,他决心要等到查理的尸体出现才回国。与此同时,乌多发现住在沙滩上的神秘看船人克疤多似乎对兵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便邀请他一起来玩《第三帝国》,乌多代表纳粹一方,克疤多则代表同盟国一方。

    由夏入秋,小镇越来越冷清,查理仍旧毫无音讯。乌多与克疤多之间的游戏还在每个夜晚缓慢地进行,局面却越来越诡异,此前对兵棋一无所知的克疤多开始有条不紊地碾碎乌多的每一条战线,历史似乎正在这场偶然开始的游戏中重演。

    奇怪的梦境、不安的臆想纠缠着乌多,他怀疑自己被监视,怀疑克疤多别有目的,有人提醒他令克疤多感兴趣的或许并不是兵棋游戏本身,而是最终惩处战犯的环节。黑暗的过去与诡异的未来让乌多认定自己难逃一劫。不,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乌多正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我们并不能确定克疤多就是那个危险人物,别忘了《第三帝国》只是场游戏……这样的故事也正是波拉尼奥的拿手好戏。

“文学不只由字词构成” 
    日记体的小说读起来常常会让人觉得不像虚构作品,而更像某种真实事件的记录。在《帝国游戏》里,真实的历史、虚构的游戏、触而可及的现实、肆意翻涌的想象,它们之间的界限正变得模糊。当乌多讲起“二战”中一场场知名或不知名的战役,例数一位位历史上战功赫赫的将军,读者也会和他一起感到错乱,或许历史从来无法变成一场简单的游戏。

    如果你读过波拉尼奥其他的作品,无疑会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你仍旧会找到他庞大的文学迷宫里反复出现的种种元素和主题。与博尔赫斯相近的书卷气和游戏趣味、带着侦探小说气质的诡异情节、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对暴力的揭露、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主角……

    他在写《帝国游戏》时或许并没有如《2666》“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逝者,撰写一部验尸报告”这样的宏大野心,但仍旧能读出只属于这位天才作家的乖张独特的美感。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