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需要匠人精神

    最为我们熟知的日本匠人是2015年在网络上很火的冈野信雄,30多年来他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成了一位十分了得的匠人: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其实日本的匠人用两个词便可以概括:一是敬业,一是认真。而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便被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

   在日本,像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关于匠人的图书品种更是繁多,这让国内很多出版商看到商机。近年来一些关于日本各个行当的匠人图书被引进出版。 如引进版的《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月版),讲述了鸢工头领、蓝染师傅、居酒屋老板娘、三味线师傅、豆腐店老板和做雕刻和镶嵌的金 匠在各自领域中发挥匠人精神的故事。又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的《恋上书:一本书是如何做出来的?》(2015年1月版),将视角锁定于做书,带领读者 从拆开一本书开始,一探装帧、手工书、纸张、印刷等奇妙的世界。作为最多引进出版日本匠人图书的浦睿文化公司,则希望通过引进回来的《造物有灵且美》(湖 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7月版)、《京都手艺人》(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美物抵心》(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版),以及即将出版 的《木之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3月版),唤起我国大众对匠人文化的关注,对匠人精神的学习。

  虽然匠人精神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 并提倡学习,但纵览匠人图书市场,匠人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记录我国传统手艺文化的匠人图书更是少之又少。对此,浦睿文化总编辑张雪松 说,国内匠人图书目前还比较少,是因为我们的匠人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但目前有一些城市手艺人正在兴起,对现有的手艺人的发掘也正在形成。

  文化遗产如何复兴

  匠人精神受需要学习,匠人文化更需要记录和传承。对于正在形成的匠人文化和兴起的匠人们,我们要给予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关注他人,更是关注我们的生活。

  在日本,如果被称为匠人,意味着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它是对人格的一种肯定。这不仅是因为匠人精神,更是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传播。

   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技艺也终将无处安放。记录和传播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变得刻不容 缓。如今已经有一些匠人图书意识到这一点,用文字让这些正在离我们远去的文化重回到我们的视线,我们的生活。在《留住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9月版)中,日本作家盐野米松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走访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说,我是代表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来寻找走访现 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为了不使我们和下一代遗忘这些文化和匠人们。而在原创匠人图书《渐渐消失的匠人行当》 (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1月版)中,该书记录的84种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消失或者濒临消失的行当和匠人,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衰亡的过程, 了解它们的传说和传承,了解在那个没有机器的年代里手工匠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该书责编闫妍说,我们出版人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随着时代变 迁而消失的工艺。而浦睿文化总编辑张雪松认为,手工艺并不是在流失,而是在被重塑。如今跟当下生活非紧密相关的手艺需要被保护,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手 艺正在经历一个重塑的过程。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