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世界手机屏幕点亮的时候,很多人在“速度与激情”中反省一种“回归”及“原生”的状态,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况且中国人生长在儒家思想沿袭的社会中,深懂“水满则溢”的道理,就知道“不骄不馁”,有一种水般的收放自如。“放”的时候你感觉不到生活的质感,可是“收”的那一刻,你会感受到某种细致的颗粒。
工业时代还未降临前,手工业和农业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流水线上的产品还没进到我们生活内层。一双皮鞋磨损了底儿,打个鞋钉补一补,手艺好的,还可再坚持半年一载的;理发也不像现在三下五除二,而是靠老师傅一点点削、剪、磨;做件衣服,量尺寸、扯布、剪裁、缝纫……现在的人很少有耐心去做这样的事,凡是用钱买得到的,绝不会再而三地去修补。倒不是浪费,而是讲求效率。因此,效率一下子令许多工艺毁于一旦。
理查德·桑内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经在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教授,现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其作品主要集中于表现“城市与人”的主题,如《阶级中隐藏的伤害》《公共人的衰落》《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等,曾获得过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格尔达·亨克尔奖和特森诺奖,多部作品被引进中国出版。他的作品往往以审视历史的角度来阐述城市文明的内质与特点,善于打破传统研究框架来深入剖析文化新现象。
这本《匠人》是其关于物质文化研究的三部著作(另两部为《士兵和牧师》和《外来者》)的第一部,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匠”的人文情怀,他所谓的“匠”,包含了“匠人”“匠艺”以及“匠艺活动”,从古袭今,从手工业引申至一些艺术、文学及职业领域。他不是平白无故地给出简单的结论,或者让读者比较前后社会差别,而是以通感的效果,使“匠”的本质流蹿于各行各业。从前的工种离我们已然远去,尤其对新生代而言,对他们孜孜不倦地讲述工艺的精湛、程序,只会徒劳无功,反滋生厌恶。理查德就会融汇贯通于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写作等细部来阐述这个“匠”的丰富内涵。
本书的架构是平行式的,并非从古到今的历史线性,娓娓细述,以事论事,就像序言中写到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差点触发核子大战,理查德在街头偶遇他的老师汉娜·阿伦特。交谈中,阿伦特认为“制造事物的人往往并不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这句话似乎给予全书一个总结式的定论,那就是“匠”的本身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创造,它虽然具有原创意识,具有遗传性,但是它很难在属于它的时代去发掘它的真正用处,或者换句话说,手工艺者的忙碌,经常执迷于简单的技术狂热,而缺乏对文明进化的理念和全局观。这在历史生长链中会布下很多不好的因,最终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灾难。
他提到“匠艺活动其实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然而他毕竟是个哲思的社会学家,如果只是简单描述这些匠艺,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教授做些“拾骨”的作业,给予现代人的启示就很少,也即不能实现其作品的实用价值和现世意义。所以理查德的想法,是在审视的角度再加入“通感”,能让现代人充分感受到古代匠艺对职业的影响和作用力。比如CAD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磨损了建筑设计师的思考,因为电脑技术的精确性替代了一种细微化的实地式的考虑,常常就缺失了人为的周全和全局考量,结果设计好、付之于实施,便出现很多问题,需要事后补救。这跟医疗手术是一个道理,当器械设备不够先进时,医生动手术常需要用人为经验和脑力来补足这些缺陷,这便需要医生用更为谨慎、细致的心态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去,而他所收获的经验与价值也是靠不断的手术来合并累积、提升。但是反观现在先进的医疗设施,它虽然注重了效率,提升了精准度,但是对人的技艺并无任何提升的可能和精进。这不知是人类的遗憾还是庆幸。
如果说“匠”的艺术是手与脑的结合,那么机器的代入,实际上减少了人脑与手的结合,本身是单纯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原始化的劳力来促进脑力进化,虽然缓慢,却是让每个职业都具备了“匠”的意识,这也是人类在追求更高精神层次时所要具备的条件,现在完全被机器所破坏。这也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手工艺技术、戏曲唱功,它们的传承在宣传号召下是可以看作重新发扬光大了,但实际上那种由时光和经验打磨出来的技艺,传承的或许只是表面的功夫,反正外行看热闹,图个新鲜也会猛烈鼓掌。时代不再,很多“匠”的艺术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理查德的功劳是让我们看清这一层,让我们杜绝信息化时代中的偷懒,以身实践去追逐这个“匠”的过程,这就会让我们在自己所属的行业成为思维与技艺并行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