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匠艺,终究打磨的是人生

    “工匠精神”一词近来炙手可热,王石盛赞卖橙子的褚时健是当代工匠精神的代表,老罗称自家Logo锤子代表的就是工匠精神,刚过去不久的全国“两会”,这个词更是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中国究竟有没有“工匠精神”?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届热议的话题,市面在售的若干种涉及“工匠精神”的书也随之洛阳纸贵。

    坊间最火的两本“匠人”中,分量最重的当属上海译文社出版的《匠人》(作者是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外来的和尚就是会念经。很多人可能会对社会学著作望而生畏,如果因此错过《匠人》,那就太冤枉了。这书实在很有趣。如果给这书加个副标题,正经一点可以叫“有关匠人的各种正传野史趣闻轶事”,文艺范儿可以叫“从今天起,关心服装、电路板和烤鱼”,亲近年轻人可以叫“人人都是半兽人”,取悦妇人可以叫“育儿乃匠艺之母”,从叙述手法可以叫“穿越时空的匠人”,按师承脉络可以叫“汉娜·阿伦特弟子的成功逆袭”。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匠艺更是如此。人生而有异,而“人类制造事物的能力更能揭示我们的共同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明白中国的工匠精神,还真需要借来他山的大石头。
走出潘多拉的阴影
    据桑内特自曝,在他的研究毫无进展时,偏被人提了这不开的一壶:“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此处请大家自行脑补一下延毕博士被人问起论文时的表情和心境。)桑君脱口回答:“制造就是思考。”(真理往往是被气出来的。)对方不大相信,为了证明自己没胡扯,他写出这本书,并在致谢中首先感谢这位哥们儿。(报了一“壶”之仇呀巴扎嘿~)开篇便强调,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遭到阿伦特贬低的“劳动之兽”正名。

    顾名思义,劳动之兽是指人们像牲畜那样操劳,从事着重复乏味的苦役。阿伦特让这个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在她的想象里,这种人与世隔绝,只专注于手头的活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并认为原子弹“很诱人”的奥本海默,以及痴迷于让毒气室变得更有效率的艾希曼。劳动之兽只管完成任务,别的什么都不考虑;这种人将工作本身视为目的。创造之人则与此相反,在她心目中,创造之人是物质劳动和实践的判断者,他不是劳动之兽的同事,而是其上司。

    桑内特认为这样的区分是错误的,阿伦特之所以无法应付潘多拉问题,因为她区分了“劳动之兽”与“创造之人”,贬低了正在工作的劳动者,他认为“劳动之兽”其实是一些能够思考的人,并能引导“创造之人”从潘多拉的阴影下走出来。

    “潘多拉阴影”——简言之,即人类会被自身发明的器物反噬,是西方文化由来以久的心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潘多拉是掌管发明的女神,她“由宙斯派往人间,以对普罗米修斯的离经叛道进行惩罚”。赫西奥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如此描绘潘多拉:她有着“令诸神大感头疼的才能”,每当打开那个充满新奇事物的盒子,她就会“在人类中散布痛苦和邪恶”。生活在核弹危机时代的阿伦特等许多学者认为,制造事物的人往往并不能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否则核弹发明计划的领导者奥本少默就不会说:“每当看到某种在技术上很诱人的东西,你会迎头赶上,把它做出来;只有等到成功之后,你才能够去争辩这种东西可以干什么。原子弹的情况也是如此。”场景换成机器人科幻片盛行的当代,“潘多拉的阴影”就是一位苦心孤诣技术卓绝的科学家被自己发明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在智力和体力上双重碾压并害死然后引发宇宙级灾难的剧本。

    桑内特整本书,却想要对上述观点“拨乱反正”,认为人们能够通过他们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我们可以把潘多拉盒子里的东西造得不那么可怕,我们可以过上一种更具人性的物质生活,前提是我们更好地理解物品的制造过程。”先不说别的,和自己的导师对着干,这种精神本身也是匠人精神——守破离,最终要走出自己的一条道。正所谓“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桑内特是最好的那一种学生。

    “制造就是思考”,在桑内特并非情急下的信口胡诌,而当属他笔下熟手匠人内化的“隐性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内化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音乐匠人,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大提琴,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蒙特的关门弟子,18岁就读于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专业音乐院校——茱莉亚音乐学院。本书谈及乐器的文字信手拈来,只有一句话透露出作者的稍许自傲。包裹在学者文章下的匠人身影,成就了这本以“天生内翻足的赫菲斯托斯”为代言人的巨著,“不为自己骄傲,而是为自己的工作骄傲”,以此作为全书最后一句话,作者“善刀而藏”。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