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传统手工艺的“匠人精神”近几年重新流行,匠人是指那些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透过双手不断地锤炼、磨砺, 为的是对技艺和品质的至高追求,更是对“心”的历练。对此,涌现出一批匠人图书,这些图书,不仅传播匠人精神,更在传播匠人文化。本期,推荐几本这样独具 匠心的书,与读者一起走进这些或伟大或平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并影响我们生活的“匠人世界”。
匠人图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匠”是一门生活的手艺,而“匠人”则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小的时候,总能看到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有修鞋补袜的,做糖人捏泥人的,做爆米花、棉花糖,有 剃头挑子,磨剪子戗菜刀等等,他们或挑着自己的工具箱边走边吆喝,或在街边固定位置摆一个小摊位。这些各式各样的手艺匠人,他们依据一代代口口相传的精湛 技艺和古老智慧维持生活。
随着工业时代的加速发展,手艺人的手艺渐渐失去用武之地,手艺人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关于匠人图书的出版,这些年虽然有一些,但并未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直到2015年,市面上相继出版了一批关于匠人的图书,匠人图书才算正式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回顾近年市面上的匠人图书,口碑和销量双重好评的作品,大抵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突出表现“手艺人”的生活类匠人图书,二是以“匠人精神”为核心的管理类匠人图书。
突出表现“手艺人”的生活类匠人图书,一经上市便受到关注。尤以浦睿文化策划、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讲述作者家乡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家族的命运的《匠 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6月版)表现最为突出,作者申赋渔通过故乡15位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命运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村庄的兴 旺衰落,生活变迁。深受读者喜爱。自上市以来,该书已经连续加印了3次,销量在3.5万册左右。比起其他畅销图书,该书的销量并不算多,但在匠人图书中, 算是一分不错的成绩单。此外,该书还获得各大媒体年度好书和2015年度最美图书的称号。而早年间出版的《一代匠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也与《匠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描述乡村中的那些手艺人的百态人生,为读者描画出一代人的生活变迁。再如刚刚面市的《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中信出版 社2016年1月版),该书寻访了日本当代10位陶艺家,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匠人的陶艺工坊。书中的这些陶艺家隐居在山村,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在宁静的工 作室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制陶工作。制陶这条路,仿若人生,靠的是手艺,急不得,懒不得。千锤百炼,才能成。透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邂逅工艺之美,更能遇见 那隐藏在陶瓷背后的匠人之心。
以“匠人精神”为核心的管理类匠人图书,成为近年来各企业管理者的新宠。在引进书《我是匠人》(东方出版 社2013年3月版)中,作者向读者讲述了所谓的“匠人精神”,即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 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这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的美国作家理查德·桑内特创作的《匠人》不谋而合,该书作者认为,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 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故从古 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该书探讨的对象。《匠人手记:一个单片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便将程序员等同于匠人一般。在日本企业“秋山木工”代表秋山利辉关于如何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的著作《匠人精神》 (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版)中,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 于对其技术的要求。他说,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引进该书的出版人、活字文化董 事长董秀玉说:“匠人精神对中国很重要,到我们这一层是断层的。匠人精神本身讲的不是技术,而是怎么尊重工作。这和我们原来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现在 很多年轻人功课很好,但是人文修养普遍不够,这本书不光限于工匠和技术,其实做人比技术更重要。从这点上来讲,很值得学。”
原创匠人图书少之又少
与我国的匠人图书相比,日本的匠人图书出版丰富。正因此,近年来有不少讲述日本匠人和匠人精神的书被引进。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匠人文化就是在社会的长期的历史沉淀下形成的。在日本文化中,匠人被成为“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