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是石头的建筑

    桑内特所谈论的“身体”有着多重内涵。有时它是生理学意义上肉体观念和性意识的演变;有时它是城市建筑的一种巧妙比喻;但我以为它更多的是对城市生活人群归属感的关注。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难以忘怀,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城市之于人类,并不仅仅是一栋栋石头建筑,而是我们安放肉身、寄托情感的特殊空间。  

    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干脆将城市比喻成了人的肉体。桑内特擅长于将历史、文化和哲学融合进城市学研究,近年来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等国际奖项。《肉体与石头》是其代表作之一,分为三个部分: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心脏的运动、动脉与静脉。分别描述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17世纪迄今的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历史。以人体喻征城市,以城市包容肉身,且点出了每个时期的城市特色,身体与城市——这原本不相干的二者,奇异地统一于这部另类的西方文明史之中。

    桑内特说,柱廊这种希腊建筑形式包含了冷与热、遮蔽与暴露。他详细分析了帕台农神庙,以求证视听官能在缔造古希腊民主政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同样体现于古罗马时期、尤其是哈德良时代的建筑之中,万神殿的政治威压氛围代替了希腊城邦的泛自由。整个中世纪对于身体的极端冷漠,缔造了阴郁、封闭的市民建筑格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滞缓的城市心脏才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跳动。

    对14—16世纪的威尼斯的考察是第二部分的重点,“城市给人以自由”,但似乎只是就经济意义而言。城市政治依然不平等,比如威尼斯对犹太人的隔离迫害,将城市的空间隔绝成了各种破碎的部分。这种境况在近现代有所改观,社区建设竞相表现对个体权利的重视和保障。对于生活在传统范式之外的人们,比如同性恋或单身妇女,比如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或者那些寻求打破各种禁锢的人们,城市代表了解放的空间,给身体和思想以尽可能的自由。

    很显然,桑内特所谈论的“身体”有着多重内涵。有时它是生理学意义上肉体观念和性意识的演变;有时它是城市建筑的一种巧妙比喻;但我以为它更多的是对城市生活人群归属感的关注。城市通过各种“身体”展示而不断建构自我,可它却无法保护市民的身体(包括精神自我)免受来自社会交往和差异的威胁。当前欧洲正在经历政治重组,大量流动于城市“动脉”与“静脉”的移民们给城市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不安定,遍及整个欧洲的公民身份空间正在打开,是否能拥有更宽容、更安全、更平等的城市生活呢?对于中国来说,一批批从农村涌入城市的人们,如果谈起城市,会不会像谈起母亲一样深情呢?

    这本书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生理学、建筑学、经济史、思想史、宗教史、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建构一个新颖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本书在某些例证和细节上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但桑内特正在拓宽城市研究的维度,特别的视角给我们特别的思考。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