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进入艺术——公元6世纪前的绘画

    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问世之前,久已存在着有节奏的韵律,那是中国画的基础。它们使石器时代后期装饰彩陶的旋涡纹充满了生气,使商代青铜彝器上布满的诡谲形象具有了活力,也给周代玉龙上环绕的圈纹,汉代的漆绘、镜面和丝织品以影响。从所有这些艺术品中,我们发现了一条生命的线,它随着工匠手臂的自然运动而流动起来。只有亲手去摹制这些图样,你才会发现:要摹得成功,你的手臂就必须要自由灵活地运转,别让你手里的笔完全停下来。我们也在中国瓷壶的轮廓上看到这条线,它永远保存了陶工指尖上流动的生命。我们还发现,在石雕这样不易控制的形式上,也有它的影响。因为雕塑没有获得独立的美术门类的资格,总附属于绘画。当山水画实际产生时,那种线条的韵律感就经由画家的手臂和指头,传达到他的笔端,使画面生机勃勃。

    纵观各国的艺术,山水画出现都比较晚。中国也不例外。一般容易这么觉得,在和西方同一时期作比较时,中国人的东西会古老得多。其实从汉朝(相当于罗马帝国早期)遗留下的作品,主要是墓室中严重破损的壁画来看,它远远不如庞贝和休库来尼姆(公元79年被火山淹没的村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壁画那么发达。和罗马的湿壁画相似的一点,是最初的中国山水画仅仅做了故事或传说的背景。宫廷画室的画工们主要凭着想象,在画前代的儒贤、忠臣、孝子、烈女以及他们反面的人物的肖像,作为宫妃和朝臣的榜样和训诫。山水很少起什么作用。在全都毁圮了的宫殿和祖庙里,那些描绘神像和圣贤的壁画显然也不会有大量的山水画。

    如果要问画家怎么真实地描画“杂物奇怪”,就好比在问文艺复兴时弗拉·安基列柯怎么精确地画天使。《韩非子》中有个故事,说到战国时代齐王和一位画家的谈话。画家认为狗马比鬼神难画。为什么呢?因为狗马人人见过,鬼神却不然,所以,谁也说不上画家的鬼神究竟画得好不好。要是真的这样,那么关于天文学家张衡(78-139)有趣的传说,就纯属胡诌。传说张衡跑到山里,要去画一只人首豕身的水中怪兽。怪兽非常狡猾,一见到张衡就躲到水里去,看不见了。张衡拱手不动,耐心等待。怪兽又斗胆钻出水面,开始在岩石上面晒太阳。张衡这就偷偷地用脚趾夹住笆,画了写生图。可是汉代的画家真的画写生吗?我们将设法去找有关的答案。

    不光汉代有关绘画的故事涉及人物或动物,或描述“杂物奇怪”,以及九州的方物,而且所有别的故事也一样,唯独就是没有谈到山水。表明山水画尚未被当作一门艺术开始为人们所考虑。这是否意味着山水画完全不存在呢?不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山水画所赖以产生的基本形式语言或许在漆画中已经有了。我们看到最纯粹的波浪起伏的线条,通过蘸着油彩的画笔,在手的连续运动中画出漩涡和卷曲,只需再点缀些鱼、鸟或奔鹿,它们就变为波浪、云彩或山峦。这种从波纹和漩涡的形式语言中出来的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从未消失过的抽象性。至少在最高的艺术水平上,它使人们公认,线条的特性要比肖形象物更重要。它也不同于努力通过透视、高光和阴影来制造幻觉效果的希腊和罗马的绘画。

    前不久,汉代的山水画还被认为是无法复原的,除非是从那些漆器和镶嵌铜器,以及少量有波状山峦的器皿上,靠推理去揣度它的原貌。但1949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现给了我们希望。有朝一日真正画在绢上的山水画会重见天日。从长沙附近马王堆浸水的墓葬中已经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魂幡、帛画人物和绘制的地图。还发现了一些破损严重的墓室壁画。其中绝大部分描写礼仪或宴饮,也时常可以看到简单的自然环境,如山西平陆县公元1 世纪墓壁上的山水。即使允许临摹者有一定的偏差,这幅作品还是在层叠的山峦中预示了此后出现的山水画所具有的空间纵深感。在山西省一些无名画工创作的这么粗率的作品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些豪强家中的壁画和立屏上,山水画该会是怎么一种面貌。

    汉代崩溃后的动荡岁月中,“山水经验”在画家、诗人身上突然生发出来,这和他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的实体是密切相连的。随着艺术品诞生而形成的新感受,由《文赋》这篇谈论文学的夸张的韵体文表达得最完备、最有激情。它由年轻诗人和探险家陆机所作,写于公元300年他死之前不久。

    人们对自然的新的态度促使园林设计成为一种美术活动,它比日本人想到的早得多。六朝初年(4世纪早期),中国似乎还没有园林。皇家苑囿景象壮观,规模也很巨大,搞得像东海、昆仑、蓬莱等自然神灵出没的地方。而,南京的城里城外有士大夫们为自己别墅开始设计园林,规模不大,很富于人情味,宛如缩小了的自然世界。到唐代,小的摆设进一步发展。因为我们从大约公元700年的墓室壁画上,看到有侍者捧着缀有假山和植物的盆子。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