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契诃夫戏剧里的人

  但是我相信,他的心情是非常纠结和矛盾的。他并非想说,我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其他一切都应该扫除,不带任何怜悯。他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从契诃夫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个参照,来进一步发掘我们自己文化传统中善良的一面。我自己有时候读中国现代文学,不管读鲁迅还是张爱玲,我觉得他们好像不是描写善良的大师,但是我心里深深的渴望,当代的中国文学有没有人能够像契诃夫这样,写出来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但是背后对善良有着一种深深的同情和体验,把充满着矛盾纠结的心情,通过他天才的戏剧家的笔呈现出对善良的复杂关怀。

  契诃夫是“盐中之盐”

  黄纪苏(翻译家、剧作家):我们这一代人,再往上几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有机会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遛达遛达的话,都会看到俄罗斯的影子,包括俄罗斯的树影、俄罗斯的人影、俄罗斯建筑的影子。

  中国与俄罗斯文学有最相近之处。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曾经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俄两国都属于后发型国家,俄罗斯的起步要早一些,但是两国基本的发展路线是平行的,有时候还要纠缠在一起。所以中俄两国的文学就特别相近。所以我们读俄罗斯文学的时候,会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我和契诃夫的几次接触,最早在中学时代。首先看了契诃夫大量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乞丐》《苦恼》《装在套子里的人》《哀伤》,还有《第六病室》等。契诃夫在短篇小说中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俄罗斯社会。青年列宁读完《第六病室》之后说,感觉到自己好像也生活在“第六病室”当中。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篇小说叫《怎么办》,在《怎么办》中,他塑造了一批处于时代前列的新人,后来学界把这一批新人叫做“大地之盐”。《怎么办》中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他被称为“盐中之盐”。像契诃夫这样的戏剧家、文学家,就是“盐中之盐”。

  俄罗斯的文学从其精神气象上,呈现出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仁爱,还有一个就是高贵。仁爱如何体现?就是作家们关注的是俄罗斯底层贫困的人民,寄予这些人非常大的同情,他们的作品当中始终流淌着人道主义的暖流。高贵如何体现?高贵体现在他们从来不慕强权,他们是一群面对大地、面对真理、面对人民的人,是背对权力、金钱的人。

  我想,契诃夫最重要的是塑造了无数像伊万这样的人,他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尺度,为我们探寻真理、认识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

  王育生(编辑):我今年76岁,我认识契诃夫,或者说我初识契诃夫是我上初中的时候。1950年代,北京文津街的首都图书馆每周搞一次讲座,其中有一个讲座就是讲契诃夫。我当时对契诃夫全然无知,但是听完这个讲座之后,我才大量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童道明:我第一次听他说,他1954年在文津街听过契诃夫的讲座——那是有关契诃夫的第一个讲座,是汝龙先生讲契诃夫的小说。我为什么要讲这件事呢?就是我突然间觉得,60年前他是个中学生,他可能是最小的听众了,而现在那些听众中或许五分之四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这就是契诃夫在中国流传的历史。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