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契诃夫戏剧全集》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著名戏剧评论者、契诃夫研究者童道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剧作家、学者黄纪苏,演员濮存昕等多位嘉宾和读者齐聚蓬蒿剧场,用阅读和讨论的方式纪念契诃夫逝世110周年。
此前国内出版的契诃夫戏剧中译本,都是以选集或单行本的形式出现,《契诃夫戏剧全集》是国内首次将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全集”的方式呈现,具备完整性的同时在译本上也具有权威性,分别由老一辈翻译家焦菊隐、童道明、李健吾翻译,文集每卷还附有导读及译者撰写的相应剧评。
今年是契诃夫逝世110周年,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而言,几乎都是通过小说来认识契诃夫,比如《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但在西方读者中,他们却是通过看戏认识契诃夫的。近年来,国内将契诃夫的剧本搬上舞台的作品也逐渐多了,比如林兆华导演的《樱桃园》,赖声川导演的《海鸥》,“行动艺术讲习所”排演、姜涛执导的《三姊妹》等等。今年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演出季的主题就是“永远的契诃夫”,林兆华导演说:“契诃夫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全球范围内作品上演次数最多的剧作家。中国戏剧舞台上,没有莎士比亚、没有契诃夫,都将是一种耻辱。”
在新书首发活动现场,今年77岁的童道明先生最先发言。他写了一部关于契诃夫的剧本《契诃夫和米奇洛娃》,由国家话剧院的青年导演杨申执导,将于明年1月29日契诃夫的诞辰日上演。在戏里,他给主人公契诃夫写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有什么希望呢,我希望我死去的110年之后,从棺材中醒来,看看未来的世界,看看现在还有没有人知道110年前曾经生活过一个叫安诺·契诃夫的人。”童道明回忆起自己阅读契诃夫的经历,认为1960年是个节点,当年出版了爱伦堡的小册子《重读契诃夫》,这本书他多年来一直带在身边,今年又拿出来重读。
“爱伦堡在《重读契诃夫》中断言:如果契诃夫没有这样少有的善良,他就写不出他的这些作品。我认为这句话太重要了,这是理解契诃夫的关键。”童道明认为契诃夫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身上有悲悯情怀。“作家的才华需要道德力量来支撑,契诃夫是最善良的作家,他身上的善良似乎有一种生产力,否则他就写不出笔下的那些作品。”童道明认为,契诃夫不仅对艺术具有现代精神的认识,他对生活的认识同样具有现代精神。他不愿意用绝对化的眼光看待人与事,他扬弃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因此,他的戏剧人物也无法用传统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加以分割,诚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他的剧本里,“既没有一个天使,也没有一个魔鬼”。
童道明认为,作为戏剧家的契诃夫比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贡献更大。他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希腊戏剧表现的是神和人的冲突;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戏剧开始表现人和人之间的冲突;自西方现代戏剧崛起,戏剧冲突变成了一群人和他们所处环境的冲突,而这种戏剧冲突是从契诃夫开始的,契诃夫是现代戏剧的开端,他在戏剧上的探索实践,以及他的戏剧美学,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现代戏剧。
童道明的发言得到了在场多位嘉宾的呼应,主演过契诃夫《海鸥》《伊凡诺夫》《三姊妹》《万尼亚舅舅》等作品的演员濮存昕说,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善良和情怀。而黄纪苏则认为,也许我们没有契诃夫的创作天分,但他对社会人心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