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4月30日 普鲁斯特又在证券交易中损失好几十万法郎。
1913年5月23日 普鲁斯特将修改过的校样送还格拉塞:经大量修改、裁剪、增添、挪动后,这几乎是本新写的书。此时,普鲁斯特设想中的小说分为两卷,第一卷叫《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叫《盖尔芒特家那边》,总的书名叫《追寻逝去的时光》。“所以,不再会有什么‘心灵的间歇’了”。
1913年初春或6月 阿尔弗雷德·阿戈斯蒂奈利(1907年普鲁斯特在卡堡与这位当时是出租车司机的美男子相识。研究者认为他就是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中主要人物阿尔贝蒂娜的原型)进入普鲁斯特的生活:他来巴黎找工作。普鲁斯特因已有司机,就请他担任秘书。阿戈斯蒂奈利带“妻子”安娜一起住进普鲁斯特家里。普鲁斯特在给朋友的信中曾抱怨这种三人“共同的”生活让他很烦心。
1913年6月19日 普鲁斯特寄给路易·德·罗贝尔二校样(30张长条校样),内容即《贡布雷》。罗贝尔给他许多细节上的建议,包括劝他改掉“去斯万家那边”这个“令人讨厌的(affreux)”卷名。
普鲁斯特在回信(1913年7月2日稍前)中说:“如果您能帮我想一个书名,我真是太高兴了!不过我想要的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毫不抢眼的书名。您知道,总的书名是《追寻逝去的时光》(A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第一卷(分成两部)的书名倘若叫《夏尔·斯万》,您大概不会反对吧?不过,如果第一卷不分部,出成500页的一本的话,我不会用这个书名,因为对斯万形象的勾勒在这一卷中并没有最后完成,用这个书名有点名不副实。下面这个书名您喜欢吗:《太阳升起之前》?(我不喜欢。)我已经放弃了以下这些书名:《心灵的间歇》(最初用的书名)、《受伤的白鸽》、《往事断续》、《永恒的爱慕》、《七重天》、《在少女花影下》。”
几天以后(7月2日至10日间),普鲁斯特又去了一封信。里面写道:“我曾想把第一卷取名为《春天》。可我还是不明白,贡布雷那条在本乡本土很朴实的叫做‘斯万家那边’的路,一旦用作书名,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些抽象的、词藻华丽的书名同样有诗意呢?如果您看过第一部,您当然知道,在贡布雷有两条路,即梅泽格利兹·拉维纳兹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前一条大家都管它叫斯万家那边。对我的内心生活来说,这两条路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既然这一卷整个都是以斯万家那边为背景的,我更觉得这个书名简朴、实在、不华丽、不抢眼,就像诗意得以从中萌生的劳作本身一样……不知您是否喜欢下面的这些名字:第一卷叫《茶杯里的花园》或《名之纪》,第二卷《词之纪》,第三卷《物之纪》。我最喜欢的,还是《夏尔·斯万》,不过,考虑到斯万的形象还没有完全展开,或许不妨改作《夏尔·斯万最初的几幅肖像画》。”
普鲁斯特不惮其烦地给罗贝尔解释自己的想法,这并不奇怪。这位体质羸弱的大作家,写起信来常常下笔千言——如果写的是他感兴趣的事,而看信的人又是他乐于倾谈的朋友的话。(否则他也会惜墨如金。跟《尤利西斯》的作者、大名鼎鼎的詹姆斯·乔伊斯,普鲁斯特显然话不投机,在一次晚间聚会上两人见面后,他一反常态地在给朋友的信件中绝口不提那个夜晚。)
1913年7月底 普鲁斯特已校毕第二批校样(至长条校样61),柯兰从7月31日起打字誊清三校样,8月28日完成。
1913年7月26日 普鲁斯特启程去卡堡。
8月4日突然与阿戈斯蒂奈利一起坐火车回巴黎。何以会如此匆忙地离开疗养胜地卡堡,以及他与阿戈斯蒂奈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1913年间他们三人如何生活,这些都始终是个谜。
1913年10月12日 普鲁斯特修改小说的终校样。
1913年11月8日 《去斯万家那边》印刷完毕。
1913年11月14日 《去斯万家那边》开始在书店上架。
1913年12月5日或6、7日 普鲁斯特给记者、作家勒内·布吕姆(他曾帮助普鲁斯特与格拉塞联系)写信,谈及这本书在他自己心中的地位。信中写道:“我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本书里了,所以在我心目中,它比我至今做过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万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我把总的书名定为《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叫《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书名,在预告上分别为《盖尔芒特家那边》和《寻回的时光》,不过第二卷也可能叫《在少女花影下》或《心灵的间歇》,甚至也可能叫《永恒的爱慕》或《受伤的白鸽》,等等等等。
“这是一本非常现实的书,不过,为了模拟不由自主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回忆往事的形式,从而使它有了优雅的形态,有了茎梗作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