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背叛

    莱布雷希特能寥寥几笔营造出和谐融洽、令人感动的场景:“母亲下楼来喝茶,发现一个流亡的小孩在提琴上拉帕格尼尼的随想曲,而她自己的儿子在旁边帮着翻乐谱,显得异乎寻常地心满意足。”他更善于自嘲:“喝彩声让我略有沉醉。我从没有在公众场合做这么长的演讲,我实在太享受这感觉了。桑德拉只好用手肘轻推我一下,可别还没说完,照相机就关机了。”他的语言还可以非常恶毒,他毫不掩饰地蔑视对犹太人怀有深刻偏见的小市民,断言在他们精打细算节衣缩食的生活环境中出不了音乐大师,同正统派犹太人多层面的精神生活相比,他们“真是老土”。但是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的做派也令他不以为然:“他们希望不受关注地生活,但车站上戴着黑帽子留着胡须的男人同他怀有身孕戴着假发的妻子却好比华尔街上的阿帕契族人,醒目怪异,隐约有危险的气场,像是在哪儿犯过什么前科似的。”

    犹太作家写书,有绕不过去的犹太人信仰和身份问题。莱布雷希特在《名字之歌》中也表达了他对本民族真实而复杂的感情,虽然正统派犹太人社团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定义一个民族的性格,赋予它棱角尖锐、免于侵蚀的特点的,通常是满腔热情之人,而不是审时度势之徒。像我这样走中间道路的犹太人,对信徒……既有可怕的偏见,也有暗暗的自豪”。

    莱布雷希特没有忘记自己音乐评论家的责任,在讲述故事之余,还不忘对期盼儿女成才的家长提出忠告。他嘲笑东方式训练小音乐家的方式:父母只想孩子练习技巧,结果是让四岁的小孩慢慢变成了音乐机器人。其实音乐家的成长重在“教化”,需要文化知识的熏陶,需要思想上的导师,“需要能让他奏出心声的人”。

    至于诺曼·莱布雷希特本人,肯定不需要在此处重新介绍,海上时髦的文化人恐怕没有谁不认识老莱。《外滩画报》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乐评,迄今为止国内已经翻译了四本他的音乐评论书籍,但却是第一次翻译出版他的小说。《名字之歌》2002年在英国出版,获当年“惠特布莱德处女作奖”。2009年莱布雷希特还发表了小说《对立的游戏》(The Game of Opposites),其中鲜有我们熟悉的刻薄笔调,有着更多人性探索和道德诉求。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