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之歌 》译后记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也曾坦言:“我意识到这个或那个人物的编码是由若干个关键词组成的。”和明星运作的原理一样,关键词定义了小说中每个人物的生存状态,衍生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最后支撑起整部小说的脊梁。老莱虽初写小说,却深谙其道:戴维多被设定为“理性的音乐天才”,莫特是“感性的策划好手”,关键词越响亮,人物就越鲜明,演绎出的人生变故和性格落差就越震撼人心,读者就越想看清关键词之外留白的迷雾。然而,当我们好奇地、一层层地扒开这个迷雾般的洋葱,却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心:戴维多的离去无关大阴谋,只是小脆弱,莫特不再追究或也并非真心释怀,只是老了不折腾了,总之,关键词之外的他们普通得离谱,故事结束了。我们中了老莱的招,璀璨迷人的关键词之外,不过是普通得让你不想正视的真实。
    有意思的是小说结尾,老莱本人竟穿越到书中,扮演着和生活中一模一样的记者角色(还自嘲地说自己“因言辞犀利地曝光音乐界的丑闻而臭名昭著”)。老莱一头栽入叙事者的圈套,表示会花数月时间认真调查这个子虚乌有的“瓜达尼尼案件”。这样的结局,看得出其实老莱自己也心知肚明,从别人口中辛苦套出来的“事实”或“真相”,多半只是个“故事”罢了。我讲得诚恳,您听得满意,不就挺好吗?
    亦正亦邪,亦真亦伪,既宏大又琐碎,既诚恳又戏谑,对这样的老莱若太较真,你就输了。在他身上,现实和虚构的对立或许本来就是场大大的谬论。

                                                      2012年9月17日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