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丝·亨利是本书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英瑞混血的日内瓦姑娘,父母双亡,随姑妈来到布鲁塞尔,先是以修补花边为生,后来在佐蕾德的女子寄宿学校里当了一名手工课教员。她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学历,又是异教徒,所以,女校长鄙夷她,学生们欺负她。但她聪明好学,善良而又倔强,深受在该校兼课的威廉‘克利姆斯沃思的爱慕。弗朗西丝也发现,这位博学多才、正直诚实的英国教师,正是值得自己尊敬与爱戴的男子。就这样,相同的命运、相同的地位、相同的性格、相同的情趣,使两颗心发生了撞击,进发出爱情的火花。妒心如火的佐蕾德居心叵测地将弗朗西丝解雇,威廉一气之下辞去了在该校的工作。后来,经过几个月的苦苦寻觅,威廉才于一个风雨欲来的下午在郊外的坟场里找到了已失去姑妈、无依无靠的弗朗西丝,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教师》虽是夏洛蒂的处女作,但一开始就充分显示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它几乎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如果说《简·爱》和《谢利》都包含着一定的自传成分的话,《教师》一书尤为如此。这部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大部分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比起《简·爱》中的简.爱和《谢利》中的谢利·基达尔来,《教师》中的女主人公弗朗西丝·亨利更像是作者夏洛蒂的化身;弗朗西丝的父亲是一位穷牧师,夏洛蒂的父亲也是一位穷牧师;弗朗西丝在父母双亡后由姑妈抚养,夏洛蒂在母亲去世后曾跟姨妈一起生活过;弗朗西丝做过女子寄宿学校的教师,夏洛蒂也做过慈善学校的教师;弗朗西丝在布鲁塞尔一边教手工课,一边学习英语和英国文学,夏洛蒂曾两度赴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弗朗西丝爱上了她的英国老师威廉。克利姆斯沃思,夏洛蒂也曾于二十六岁上情窦初开,爱上了她的法国老师埃热。埃热先生热情正直,才华出众,他敢于蔑视世俗偏见,对勤奋好学、聪明善良的女子真诚相待。他给了夏洛蒂知识、欢乐、力量与希望,夏洛蒂则把他视为最可敬与最爱戴的人,只是因为埃热先生已是有妇之夫,夏洛蒂才不得不忍痛斩断情丝,毅然离他而去。那位埃热先生无疑就是威廉·克利姆斯沃思的模特儿,夏洛蒂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终于靠弗朗西丝与威廉的幸福结合而如愿以偿了。就连弗朗西丝后来与丈夫开办寄宿学校一事,也是夏洛蒂早年的心愿。一八四四年年初,她曾同妹妹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勃朗特姐妹学校”,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夙愿,也终于在小说《教师》里依靠弗朗西丝之手变成了现实。 二、它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十九世纪中叶,正值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批判现实主义——席卷欧洲文艺界时期。以狄更斯、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小说家,努力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通过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地描写贵族阶级的腐败没落和资产阶级的贪得无厌,生动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这方面,小说《教师》堪称是一部优秀的代表作品。夏洛蒂的笔犹如一把犀利的匕首,将封建贵族的罪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揭露得体无完肤;“只要你一有田产、宅第,再有一个花园、一个爵位,你就会变得孤高傲慢,你就会竭力维护本阶级的权利,你就会训练你的佃户对贵族俯首帖耳,你就会步步反对日益壮大的人民的力量,维护你们那腐朽的制度,并准备让下等人血流成河。” 十九世纪的英国,正是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先进的机器生产取代了工人的劳动,为工厂主和资本家换得了最大的利润,同时也加深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外表,掩盖着凄惨的社会现实:“到英国去看看吧!到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到伦敦的圣贾尔斯区,实地考察一番我们的制度是如何工作的吧,研究一番我们威严的贵族老爷们的脚印,看看他们是如何践踏百姓们的心灵、在血泊中漫步的吧;到穷人的茅屋里去走一遭,看一看麻木不仁地蹲伏在黑黑的炉边的饥民,看一看赤身裸体、无遮无盖地躺在光板床上的病人;看一看淫荡的‘无耻’是如何戏弄‘无知’的吧……”这如血如泪的语言,无疑是对贵族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控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