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位英国女作家,我们不仅读到了,也在银幕上看到了她的名著《简·爱》。 《谢利》是继《简·爱》出版两年后问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出版后不久,即着手写《谢利》,于1849年9月10日写毕交出版社,同年10月26日出版。
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据说年轻时曾做过铁匠和织工。他在1806年取得了学位,受了圣职,1809年到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沃斯任副牧师,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作家的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学才能,使得这个贫寒的家庭充满文学气氛,而且对作家三姊妹以后的文学成就有了很大的影响。 哈沃斯在约克郡的西区(西里亭),这是个穷困的农村,但是,境内河流纵横,到处都是羊群,拥有纺织业所必需的羊毛和水,成为英国纺织业的发源地。十八世纪末,纺织业逐渐采用水力纺织机,纺织厂大多迁至靠近河谷的地方。1812年,由于各纺织厂普遍采用水力纺织机,织工害怕失业,纷纷自发地起来捣毁机器、厂房,袭击厂主住宅。汹涌澎湃的卢德运动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时,正是拿破仑彻底垮台后不久,英国工商业获得复苏,纺织业更其普遍采用新机器,加速生产,扩大市场的时期,西区不断涌现出了富有的纺织业主,与此同时,由于这些新兴资产阶级要教育自己的子女,社会上需要成批的家庭教师。这种新兴的、受歧视的职业,夏洛蒂·勃朗特有过亲身的痛苦经历,因此,这种家庭教师的生活都先后出现于《简·爱》和《谢利》中。 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本书出版前三十七年的一些真实情况,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约克郡的风光、习俗、人物,再现了当时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谢利》洋溢着英国北方的浓郁的地方气息,真切动人,为作者继(《简·爱》之后,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声誉。
《谢利》的故事发生于1812年,作者一开始有点夸张地写道:“读者,如果你以为这个开场白是要为你写爱情小说什么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指望出现多愁善感,诗情画意和虚幻缥缈的东西吗?你希望看到热情、刺激和通俗闹剧吗?请你安下心来,别存这些希望,把希望的标准定得低些。你要看到的是种真实的、实在的、实际的事情;是种像礼拜一早晨那样毫无浪漫气息的事情,礼拜一早晨,凡是有工作的人,一觉醒来,便知道他们必须起床,到工作的地方去。” 事实当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谢利》在严峻、真切、具体地记载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写了比较曲折的爱情故事。 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英国巩固下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811年至1812年,约克郡和诺丁汉等地都连续发生捣毁机器事件。当时的首相小庇特采取高压手段,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包括捣毁机器在内的群众运动的许多参加者大多被处死。 夏洛蒂·勃朗特在本书第28页上明确地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英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北方各地的历史上)暗淡无光的时期。当时,大战方酣。整个欧洲都被卷进这场战祸。英格兰,即使不是困乏,也已经由于长期战争而精疲力竭了——不错,国内半数人民也都困乏了,大声呼吁,但求和平,不计条件。所谓国家荣誉已经变得空有其名,在许多人眼里,一文不值了…… “由拿破仑的米兰和柏林法令所引起的‘诏令’和禁止中立国与法国进行贸易,触怒了美国,从而把约克郡毛纺业的主要市场给切断了,使约克郡的毛纺业濒于绝境。一些次要的外国市场胃纳已足,不能再多吸收——巴西,葡萄牙,西西里都供过于求,存储将近两年的消费量。在这种危机时刻,北方的纤维工业都采用新机器,这样一来,大大缩减了原来必须雇用的大量工人,成千成万的人失业,使他们毫无维持生活的合法手段。接着而来的又是庄稼歉收。灾难达于顶点。忍耐,过分刺激,使得同胞们都起来暴动。人们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地震,像分娩阵痛一般,正在北方地区的丘陵下面起伏不息。” 这是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本书主人公罗伯特·吉勒德·穆尔,这个西区的工厂主代表人物,是个半约克郡,半比利时血统的商人。他雄心勃勃,为人骄傲,面对着当时纺织业奄奄一息的困境,决定采用新发明的纺织机,以便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扩展市场,结果遭到当地工人的反抗。这就是《谢利》一上来就出现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它以三个副牧师登场为引子,逐步揭开这一历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