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文坛上升起了三颗灿烂的明星。约克郡一个偏僻小村里的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分别化名为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几乎是同时发表了三部小说,即《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一下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尤其是当人们了解到,三位才华横溢的作者原是三位纤弱女郎时,更使英伦三岛为之震惊,并从此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然而,也许真是因为“才大寿短”,勃朗特三姐妹刚刚脱颖而出,随即便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犹如三颗耀眼的彗星瞬息即逝,恰似三朵艳丽的奇葩乍放即殒,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铸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不幸。 勃朗特三姐妹中,寿命最长、成就最大的,当推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她活了三十九岁,一生共写过五部小说:《教师》、《简·爱》、《谢利》、《维莱特》及《艾玛》。除最后一部《艾玛》因作者早逝而未能完成,只发表了部分章节外,《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知并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唯独夏洛蒂的处女作《教师》,因目前国内尚无译本,所以迄今我国读者只知有其书,但对其内容却不甚了了。这对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及教学、研究人员来说,的确是一件憾事。译者不揣冒昧,以拙笨之笔,将《教师》一书译出。但愿此书同夏洛蒂·勃朗特的其他作品一样,深受我国读者欢迎。 小说《教师》写于1846年,同年,勃朗特三姐妹合编的诗集自费在伦敦出版,但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可怜的诗集只售出了两本。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三姐妹退缩,她们不相信文学只是男人的事,正如夏洛蒂所说:“女人跟男人有着同样的感情,她们像自己的兄弟一样,也需要运用她们的才华,需要有一个发挥自己才智的场所。”从此,她们开始了更加勤奋的文学创作。就在这一年的夏季,安妮和艾米莉将上一年完成的小说《艾格妮丝·格雷》和《呼啸山庄》连同夏洛蒂刚写成的《教师》一并寄给了出版商,然而,出版商只接受了前两部,夏洛蒂的《教师》却被退了回来,理由是“读者不会喜欢这样的作品”。就这样,这部小说被打入了冷宫,夏洛蒂生前终未能看到她的处女作问世。直到她去世两年之后,即1857年,经她的丈夫尼克尔斯四处奔走,《教师》一书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尼克尔斯为该书写了前言。 出版商拒绝了夏洛蒂的小说《教师》,究竟是因为“读者不会喜欢”,还是因为出版商另有苦衷?相信读者读完这部小说之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 主人公威廉·克利姆斯沃思的母亲原是一位贵族小姐,因下嫁了一位商人而得罪了两位哥哥。丈夫死后,威廉的母亲贫病交加,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两位身为贵族的哥哥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妹妹留下两个孤儿,带着满腹怨恨离开了人世。后来,两位舅父迫不得已,同意为威廉支付教育费用。威廉在由舅父抚养的十年期间,寄人篱下,接受嗟来之食,遭尽了白眼,受尽了欺辱,最后毅然与舅父决裂,选择了从商的道路,到X镇去投靠已发迹成为工厂主的亲哥哥爱德华·克利姆斯沃思。 然而,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凡是资产阶级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就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纯朴的关系统统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四六八页。)金钱与地位既然能使兄妹反目,自然也能使兄弟陌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爱德华,对自己的亲兄弟毫不念手足之情,一见面就搬出“一人不事二主”的格言,直言不讳地将自己和弟弟分别摆在主仆的位置上。他不允许弟弟住在他的公馆里,说是那样做对两人“都不方便”,他不允许弟弟坐他的马车上下班,说是要把马车上的空位子留给前来同他洽谈生意的商人朋友,他甚至不允许弟弟向任何人透露他们之间的真正关系。他以最苛刻的条件雇用他,给他以最低的报酬,甚至公开宣称:“我的钱不能白给,你得给我付出实足的代价。”弟弟的博学、聪明使他嫉恨,弟弟的勤勉、守时令他恼火;他生怕威廉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事业上压过他,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对弟弟寻衅找事,甚至派心腹对他跟踪盯梢,明查暗访:以收集弟弟的“差错”,一旦不能得逞,便恼羞成怒地用鞭子抽打他。是的,在资产阶级眼里,世界上一切东西的价值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的,而一母同胞的手足之情,其价值尚不足一个便士。 威廉不堪忍受哥哥的虐待,忿然辞职而去,在亨斯登的帮助下,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一所私立学校当上了英文教员。在布鲁塞尔,威廉结识了两位女性,一位是女子寄宿学校的女校长佐蕾德小姐,另一位是该校的手工课教员弗朗西丝。佐蕾德对这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英国青年着了迷;但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连爱情也是等价交换的筹码。原先,她想以自己的金钱与地位换取威廉的年轻与才华;然而,当她发现嫁给另一所学校的男校长佩利特更有利可图时,便合弃了威廉,像市场上做买卖一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便拍板成交?嫁给了佩利特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