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穆尔这一举动,得到了四邻的工厂主的支持,也得到了教区长赫尔斯通和一个比较开明的地主兼厂主海勒姆·约克的支持。罗伯特·穆尔把他父亲生前商行破产的债务,当作一笔遗产接受下来,立志不但要还清这笔债务,还要重振家业。他来到约克郡,只得在一个偏僻地区的偏僻角落租下菲尔赫德的洼地小纺织厂,但因资金有限,无法“大展宏图”。他把最后一点资金都拿来扑在购买新机器和剪绒机上,不料这批是他生死存亡攸关的机器,竟在运输途中全给砸毁了,这怎能叫他忍受得了?他要报复,要追捕,要打击破坏他的机器的为首人物,结果是导致了工人来攻打他的工厂,以至险些丧了自己的生命。 罗伯特·穆尔有个表妹,即教区长赫尔斯通的侄女卡罗琳·赫尔斯通,她跟罗伯特的姊姊霍顿斯学法语,天天来到穆尔家,逐渐对罗伯特怀单相思,无奈罗伯特一心只想发财,还债,重振家业,对她十分冷淡,后来又因罗伯特与她叔父,即教区长赫尔斯通在政治上发生分歧,她叔父禁止她与罗伯特往来,使得卡罗琳郁郁寡欢,很想离开家庭,出去自谋生路,给人家当家庭教师,最后,事与愿违,终于卧床不起。 海勒姆·约克所代管的(包括洼地工厂在内的)菲尔赫德产业的女主人,基达尔家唯一的后嗣,谢利·基达尔小姐回到菲尔赫德来了。赫尔斯通以教区长身份带了卡罗琳去谢利家作客,从此谢利和卡罗琳成了好友。同谢利一起来到菲尔赫德的,还有她的前任家庭教师普赖尔太太,后来在卡罗琳病得几乎就要离开人世时,这位太太毅然决然地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原来她就是教区长赫尔斯通的嫂嫂,卡罗琳的生母。 不久,谢利的姑母一家人来到菲尔赫德做客,她的姑夫此来目的是要为谢利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了却一桩心事的。姑夫辛普森先生以监护人身份,一会儿提出这个,一会儿提出那个,都一一遭到谢利的拒绝。最后,谢利又在南尼利爵爷这个有身份人物身上,使辛普森先生大失所望。大大出乎这位满脑子正统思想的老先生的意料,谢利竟爱上她表弟的家庭教师,罗伯特的弟弟路易斯·穆尔。 罗伯特·穆尔在机器遭到破坏后,又要重新购买机器,可是,缺乏资金,于是,他转上了谢利的念头,他一面向她借钱,一面向她求婚,谢种噱慨地借了钱给他,却激昂地拒绝了他的求婚,罗伯特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借追捕袭击他工厂的首要人物为名,躲往伦敦,久久不归,待到回来时,却在路上遭到他要追捕的敌手的伏击,中弹受伤。罗伯特·穆尔伤好后,转而向卡罗琳表示忏悔,求婚,这正是卡罗琳所梦寐以求的,当即被接受了。此时,害得罗伯特·穆尔濒于破产的拿破仑战争已因拿破仑惨败而告结束,穆尔既能重振家业,又得到卡罗琳,有情人终成眷属,他的弟弟也同谢利结婚了,故事就在大团圆中结束。
《谢利》在英国文学史上,可说是当时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在这以前,还没有出现过一部类似题材的小说,这是第一部约克郡的地方小说,也是第一部英国的地方小说。作者以其拥有的丰富材料,善于状景写人的生花妙笔,质朴谨严的文体,展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夏洛蒂·勃朗特在创作《谢利》的过程中,先后于1848年9月,12月,1849年5月遭到失去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爱米莉、安妮的哀痛,使她不得不中断一个时期,待到她忍受身心不适,重新提起笔来继续写下去时,还“一再感到有点寒咝咝,胸口、喉头有点儿痛”。所以,她以《死荫的幽谷》这一个出自《圣经》的典故来作为她续写下去的第二十四章的题目,就不是偶然的了。同时,我们在第九章中,读到对小杰西·约克那种挽歌式的描绘,也同样不会感到很突兀,原来是作者写到这里,借这番描绘以抒发与寄托她那未能抑止的哀伤之情。 《谢利》的一些人物,不论是谢利,卡罗琳,还是罗伯特·穆尔两兄弟,赫尔斯通,约克以至普赖尔太太,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其中尤以谢利和卡罗琳的塑造,更是称得上剔肤见骨,入木三分,这两个人物,特别是谢利,作者不是平面的、浮浅地塑造了她,而是巧妙而细致地挖掘了潜藏在她感情深处的细微变化,揭示了她的心理世界和感情世界。卡罗琳是个善良纯洁,逆来顺受,自怨自艾,性格软弱的姑娘,谢利则性格刚强,敢作敢为,豁达大度,意气风发。谢利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种饶有兴趣的来历,原来她双亲希望能生个贵子,结果是结婚八年后,老天只赐他们一个女儿,他们就把原来给儿子取的男性家名——谢利给了她。她自己就自称为基达尔老爷,教区长赫尔斯通甚至还“封”她为白莱亚菲尔特少爷、义勇骑兵队队长、治安推事、教会执事等许多衔头。卡罗琳可说是谢利的配角,有了卡罗琳这个人物的映衬,使得谢利这个艺术形象更其显得光彩夺人,作者为塑造谢利这个人物,是付出了不少艰辛的劳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