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慈善 从同一个站台出发的列车或走向同一站点的不同交通工具?

    尤其是在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由私人努力来提供学校、医院、施药所、济贫院、孤儿院的普遍服务、发放养老年金、以及救济其它范畴的穷人。……如今国家的法定服务——新的或旧的——现在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个人福利。……困扰委员会的基本问题是:慈善者还有什么事可做?”最为悲哀的是,这些观念被那些不同目的的人拿来郢书夜说,乃至鲁鱼亥豕。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慈善又有了新的伙伴。现代工商业巨大的财富累积为慈善捐赠提供新的源泉。总结慈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慈善发展的第一波是由宗教推动,普通的人和有产者是慈善财产的主要捐赠者。慈善发展的第二波和第三波则由现代工商业来推动,工商业者成为大额慈善捐助的主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铁、能源、煤炭、制造业的发展催生了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一批慈善家。20世纪60、70年代后的新技术革命又催生了比尔盖茨等一批新的慈善家。慈善事业发展受到了工商业活动的影响,与工商发展的波幅大体一致。慈善组织发展从公司等现代工商业组织中借助了更多的内涵,如组织形式、治理方式、长远的安排。公司等商业机构在治理过程学习了慈善组织运行中许多有益和积极的东西。社会分化带来的社会多元化、专业化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也逐渐专业化。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出现,传统的以个人为主导的慈善活动逐渐被专业的慈善团体所代替。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个人行动的活动成本、个人行动的公信力,个人行动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组织的水平是有较大的差距的,有组织的、专业性的慈善组织成为慈善发展的主流,这些因素也加速慈善与宗教的分化。

    随着专业化的慈善的出现,宗教组织的慈善势必要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宗教组织毕竟不是慈善组织,宗教组织的慈善使命和宗教使命之间并不完全融合,一个组织在两种不同的使命之间自我调适自然会遇到困难。另外需要关注的是现代慈善已经不局限与早期的扶危济困、悲天悯人,而是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英国现行的慈善法就规定了慈善的多种类型。具体包括预防和消除贫困、促进教育、促进宗教信仰、促进健康、促进社会和社群发展、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保护遗产、促进业余体育、促进人权争端解决和协商、促进环境保护、提升动物福利、提供社会住房、有利于社群的其他目的。后来慈善委员会又加入了促进良好的社区关系、促进商业伦理的确立、对第三世界生产者的公平交易、废除持枪俱乐部等。其它国家慈善的内涵也有类似扩展。慈善包括了传统的扶危济困等内容,但也有了公民参与,政策倡导、促进社区发展、维护人权等诸多内涵。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社团革命,使得非政府组织及其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在社会中有了更为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成为多元化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现代协商民主的参与者,多样化公共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也实现了压力关系向伙伴关系的转变。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代社会政府失灵、契约失灵等问题;提高现代社会的效率和民主参与水平,促进一个更加和谐世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理由相信这是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的社会的又一次大的调整。宗教改革带来的神圣与世俗的分离,宗教从日常政治领域的退出,更加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这一次调整则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由公民结社形成的公民社会需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总体上看这是一个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调整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个人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也可以说是个人自由、权利的拓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宗教与慈善的分离趋势。现代慈善所关注的公民的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倡导是逐渐远离世俗化的宗教不能进入或者无法进入的领域。当然宗教组织主导和参与的慈善依然是现代慈善的重要内涵,但宗教与现代慈善的关系应当有所调整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政治世界和世俗世界,宗教组织如何自持也是一个问题。

    三、宗教与慈善面临共同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慈善和宗教依然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但慈善和宗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寻找自性(identity)。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