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凯瑟琳和我并不相互般配,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婚后20年,狄更斯这样解释道。令凯瑟琳感到屈辱的是,她的丈夫在他的更衣室和两人的卧室之间竖起了一道门。“住在这所房子里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仆人,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凯瑟琳受到了深深的伤害”,托玛琳在她的书中如此评价。
1865年6月10日,狄更斯从法国乘火车回他的家乡,在过一座大桥时,火车突然出轨,前面的7节车厢掉在了桥下,狄更斯所在的第8节车厢由于与其他车厢没有断开而悬在半空,他跌到车厢底下。狄更斯努力使他的同伴镇静下来,然后自己爬上了桥。
他找到了列车员,拿到了他们那节车厢的钥匙,打开车厢门把同伴们都救了出来,然后加入了营救伤者的行列。用狄更斯自己的话说他当时救人真是“不知疲倦”。当时狄更斯已经53岁了。
但在他以后的生涯里,他从来就不愿意描述那次可怕的经历。在后来的事故审判中,他甚至拒绝出庭作证,拒绝承认他当时就在现场。那么,为什么狄更斯要隐瞒他的英雄事迹呢?英国研究狄更斯的专家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因为他当时的旅伴正是他25年来的情妇奈丽·特南,他不想让人们知道他们之间的秘密。
他们在1857年结识,当年狄更斯45岁,奈丽·特南18岁,只比他的女儿凯特大几个月。这对忘年情侣因为奈丽饰演狄更斯笔下的角色而结识,狄更斯对奈丽神魂颠倒。可以说,这种迷恋暴露出人性中最恶的一面。他公开和妻子分手,还用最残酷的手段羞辱她。他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奈丽,最后她成了他的情妇,并居住在伦敦郊外。
狄更斯终于如愿以偿地与凯瑟琳离婚,并重建了新的家庭,满足了自已的欲望。但他却日渐衰老、体弱多病。可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的紧张使人们要面对很大的压力,只有五十多岁的狄更斯又因为繁重的笔耕和对现实的失望过早地衰老,饱受痛风、神经痛等病痛的折磨。1870年,乔治·艾略特曾经这样描写过狄更斯——“他形容枯槁,面容憔悴”。
伟大的“坏蛋”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在写作《德鲁德疑案》中突发中风去世。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但他的亲人却不这么想。狄更斯死后,他的女儿凯特说她虽然无比热爱父亲,但他却是“一个坏蛋”。她念及母亲凯瑟琳,如此消极被动,如此备受冷落还饱遭生育之苦。托玛琳在她的传记中评价说,狄更斯醉心于他自身的影响力,那种使大众发笑和哭泣并迷恋他的影响力,他更希望这种情况出现在他著名的公开朗诵现场,但正是这种影响力也让他变得冷酷无情。
奥威尔说,狄更斯是一个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模仿的作家。但是我们所能偷得的,只是狄更斯本人从更早的小说家学来的东西,他本身固有的丰饶的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这种创造力,不是指有关人物的创造,更不是指有关‘场景’的创造,而是指语气和细节的创造”,因为他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必要的细节”。
如果狄更斯的作品充满了这些“不必要的细节”,他的人生,更无法剔除这些看似“不必要的细节”,因为伟大的作家与作家的伟大并不等同,结论就是如此简单。
(本文关于狄更斯的英文传记,借鉴了译言网上的部分资料,特此说明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