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英国等一些国家相继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包括展览、戏剧演出和影视节目展播等。文学界的纪念活动缤纷多彩,除了大量的报刊文章和学术研讨,还有10多部英文著作应时而生。其中,克莱尔·托马林和道格拉斯—费尔赫斯特的两部狄更斯传记自去年问世后便引起热议,牛津大学出版社今年推出的单卷本《狄更斯书信选》也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去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海边穷小子——为求生路闯伦敦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朴茨茅斯港,父亲是海军部的小职员。他10岁时,父亲调至伦敦,两年后因欠债入狱。12岁的狄更斯就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做童工,挣钱补贴家用,这段经历在其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片阴影。父亲出狱后依旧挥霍,经常入不敷出。15岁的狄更斯不得不在伦敦自谋生路,直到22岁才在《晨报》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24岁时,他的第一部著作问世,并开始撰写《匹克威克外传》,渐渐有了名气。 而立之年的狄更斯在当时的“体面社会”站稳了脚跟,搬进了宽敞的宅邸,有了马车和男仆等“奢侈品”,但仍属于“月光”一族,金钱还是萦绕他心头的大问题。他一方面埋头赶写连载小说,一方面寻求其他收入。1845年,他同意出任新创办的《每日新闻》主编,年薪2000英镑,试图跟报界的龙头老大《泰晤士报》分一杯羹。写作和编报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凭借一支笔——不尽财源滚滚来 狄更斯35岁时年收入达到了3800英镑,已经跻身于高收入群体,平生也第一次有了可供投资的余钱。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850年,他创办了发行量高达4万份的周报《家常话》,拥有该报一半的股份。他的作品已成品牌,有了稳定的市场。他使分期连载的小说再度复兴,大多数小说都是先按月连载出版,再成册出书。1855年,《小杜丽》开始连载,共20期,每期稿酬600英镑,狄更斯拿到了有生以来最高的稿酬。1864年开始连载的《我们共同的朋友》也为他带来了1万英镑的天价稿酬。这样的稿酬有多大的购买力?在19世纪中叶,买一套城中大宅约需2000英镑,而一套乡间大别墅也只需要7000至1万英镑。 佳作受追捧——影响波及全世界 狄更斯创作的巅峰时期正是英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维多利亚王朝逐渐走向盛世的时期。但就在“日不落帝国”积聚大量财富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生活中常为金钱而困扰的狄更斯也不断地反思金钱在那个日渐走向民主的商业社会中的性质和作用。《远大前程》揭示了金钱对人的控制,探索了摆脱金钱奴役的途径;《董贝父子》告诉读者金钱救不了性命,买不来健康,也得不到爱情;《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嘲讽了为富不仁者的虚伪和冷漠,指出慈善不只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品质。 有史学家说,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探寻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叩问世界首富之国的良心,用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 狄更斯无疑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1870年他去世后能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也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同时代的作家特罗洛普认为,狄更斯“也许是所有时代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当代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在《西方经典》一书中提出,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拉什迪以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 作品传东方——中国读者很欢迎 在我国,狄更斯也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林纾早在20世纪初叶就翻译了狄更斯的5部小说,称狄更斯“以至清之灵府叙至浊之社会”,而“所恨无迭更斯其人”。此后,狄更斯的小说陆续得到译介,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狄更斯的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1962年,王佐良、陈嘉等学者纷纷撰文纪念狄更斯诞辰150周年。“文革”以后,狄更斯再度受到热捧。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再版或新译了狄更斯的主要作品。后者更是于80年代中期策划出版《狄更斯文集》,不仅囊括了狄更斯的所有长篇小说,还包括《圣诞故事集》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狄更斯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也影响了老舍、萧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等作家。 新世纪以来,在外国文学的出版热潮中,狄更斯颇受冷落,但也有少数学者仍在严肃地重译狄更斯的著作,进行着深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8年的全国问卷调查显示,狄更斯依旧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3位英国作家之一。也许,在商业气息日渐浓厚的当下,我们更能享受这位自号“绝世无双”的作家所带来的阅读快乐,体会他在“艰难时世”中表现出的“刚大勇直之心德”。 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值得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