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版多年,发现出版行业内存在着不少悖论。就拿对待畅销书和非畅销书的态度来说,出版人一不小心就要显露出尴尬来。通常情形下,靠着市场经营效益求生存、谋发展的出版社,畅销书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用20%的产品获得80%的效益的“二八定律”,大体是难以违背的。然而,畅销书运作手段的技巧和市场选择的变化,不时却会在出版社里产生“好书卖不动,平庸书却大行其道”的局面,颇让一些志存高远的编辑大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结果常常是,各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们,尽管对组织策划畅销书殚精竭虑,偏偏在向专家学者和文化人介绍业绩时,却不怎么多言某些畅销书的业绩,反而把并不好卖的非畅销书重重地表扬和自我表扬一通。出版社自我表扬的那些非畅销书往往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该表扬当然要表扬,可是某些畅销书做出来却不敢多言,只能偷着乐,那就不太正常了。倘是一本好书,能够畅销也没有什么不好。岂止是一般的好,简直就是阅读的盛宴。居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就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而且这一席阅读盛宴一经开摆,经年不散。先是手抄本流传,后是木刻活字印刷,还有石印本问世。随着此书行销火暴,尾随其后涌出一大堆《红楼后梦》、《红楼补梦》、《红楼残梦》等跟风之作,一时间竟有了“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时髦文化。此后,又有了“红学”一门学问成就若干学术巨匠。时至今日,《红楼梦》依然畅销不衰。书还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依然是说不完的曹雪芹。如果因为书的畅销导致清雅人士不好意思再去捧读,岂不可惜!畅销不是书的祸,畅销是读者的福。其实,我们书架的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原先也是畅销书,也曾经是“搅得周天寒彻”的时髦文化。被誉为“欧洲文学的阿尔卑斯山”的德国大作家歌德,200多年前其小说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其反响之强烈,可用夺人心魄形容之。少年维特厌恶虚伪,向往自由,因为热烈地爱上了一个名叫夏绿蒂的年轻姑娘,但是夏绿蒂已经许人,维特被迫自杀而终。一时间,小说疯狂热销,不少年轻男子爱情倘不如意,便模仿维特自杀,而且还照着小说所描写的维特模样,穿着黑色燕尾服死去。一本书被读者所爱至死,不是盛宴又是什么?《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快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成为世界级超级畅销书,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我国也有多种版本,发行量较大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88万册)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版(53万册),这显然是一个不精确的统计。何况出版社必定还要继续印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