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狄更斯后来放弃了法律职业,投身新闻界,以后又成为了职业小说家,但通读过狄更斯作品的读者都会颇有些惊讶地发现,狄更斯对于法律的熟悉程度以及他对“法”的本质的把握,恐怕远在许多今天自认为“资深”的法律从业者之上。在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如同我们今天的时代一样,由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讼争无处不在,且不乏吸引公众眼球的大案、奇案。在此背景下,司法或法律改革,就成了一桩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公共话题”。而作家狄更斯此时作为“前法律人”也适时地加入了讨论,以至于《作为法律史家的狄更斯》一书的作者霍尔兹沃斯认为,正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荒凉山庄》,推动了彼时英国司法改革的进程。而英国著名法学家丹宁勋爵更是认为,狄更斯小说对司法改革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法学家杰里米·边沁”。
如果说童年的可怕经历和法律人的职业体验给了狄更斯足够实在的人生教育,使他触及到了社会的痛苦现实,那么之后的记者经历则使他练就了一副描绘市井社会众生百态的绝妙笔墨。试想,现代作家中还有哪一位,能像狄更斯那样,将一个世代中由社会剧烈变革加诸于个人生活的痛苦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简直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丝褶皱里,让读者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欢喜或落泪。从这一层意义上讲,称其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确实没有错。在狄更斯的早期作品中,读者还间或能发现他对商业价值的肯定,但越是到后期,狄更斯对“商业”一词就越是持贬损的态度,他的作品也更倾向于以激烈的方式,表现出在逐渐工业化了的社会里,金钱所具有的颠覆一切的力量——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是一种漠视人性的哲学,包括宗教生活在内的一切精神生活都无可救药地变成了金钱的附庸和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他们对所有的东西都会称重量、量尺寸和定价格。对于他们来说,不可以称重量、量尺寸和定价格的东西从来就不存在。”(《董贝父子》)
世所公认,狄翁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于儿童的格外关注。现如今,只要提起“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童工的苦难命运,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狄更斯在《奥立弗·退斯特》等一系列作品中塑造的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我们相信,他之所以分外关注童工,除了自身经历的深刻影响外,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好心肠”也是关键因素。而作为一个世代悲喜剧的见证人,他可能早就意识到,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悲剧最能凸显一个不人道的时代里,所有普通人可能遭遇的命运。
假如狄翁不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狄翁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妙语。尽管有人认为,这句话以及之后的整整一段话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也许不论何时,人们都会有如此的感觉,正如同这世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时不时发出“生不逢时”的感叹一样。
有一位中国作家这样评价他的这位英国前辈:“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苹果,狄更斯从来不会想去咬上一口,他只不过是想解剖这个苹果。”假如狄翁不死,他又将如何解剖我们今天的这只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