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几何
《几何原本》,当属世人最为熟知的徐光启的贡献。此次全集收入了,而其仅为全集里十册之一。
“一六○○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在南京他的老师焦的座中初识利玛窦……”朱维铮在全集代序中这样记道。
这个不知确切的日子,从中西文化交流史来看,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遇上了利玛窦并有机会从学于利玛窦的徐光启,从那一天起,一生的轨迹得以改变:他带着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利玛窦等欧洲学者切磋交流,成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新闻视点:鲜为人知的是,上海人今天吃到的番薯,也与徐光启有关?
李天纲:徐光启是内地士大夫中 “第一个吃番薯的人”。1607年父亲去世后,徐光启按明清惯例辞官回乡守孝,其间将福建种植的高产且生命力强的番薯引入家乡,获得成功。1608年,江南发生严重水灾,水稻、麦子颗粒无收,倒是番薯丰收,当年徐光启写了《甘薯疏》,号召全国农民栽种以解决饥荒。徐光启虽身在官场,却对朝廷中的争权夺利毫无兴趣。当万历皇帝去世后,继位的天启皇帝是个小孩子,中央权力落在“宦党”魏忠贤之手,官至翰林的徐光启自愿请假离京,在天津修改《农政全书》,同时买了盐碱荒地研究种水稻,从此改变南稻北运的局面。他并不是消极地“告老还乡”,而是实现了一场通过科学试验完成的“农业革命”。
新闻视点:然而那时的技术救世却无济于事。
李天纲:徐光启很明白,自己是能救明朝的那个人。他有社会责任感,他勇于担当,一介书生竟能练兵,还从澳门引入了葡萄牙大炮来固守都城,这是中国数千年战争史上从未采用过的战略。但不会玩权术的他,即使能开良方,也无法强行按住病人让其服药。在情同手足的好友、爱徒、儿女亲家孙元化在抗清战场上被暴戾多疑的崇祯皇帝斩首后,他一病不起,次年病逝,他所承受的痛苦该有多大,却在诗文集里不见分毫。显然,对他而言,国远重于家。
不用为用
徐光启的后人徐承熙,与李天纲时有联络,互致问候。对于徐光启在当下的价值这个话题,徐承熙说过这样一段话——最应弘扬的是人格力量,不唯利是图,为官清廉,同时放眼世界,克服狭隘偏见,为国为民不懈求索。
而对于最欣赏徐光启哪些言论这个话题,朱维铮说过两句:一是徐光启向利玛窦请求合译《几何原本》时,利玛窦因为难度太大而劝他放弃,他回答,“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二是传统的庙堂“儒学”质疑几何对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时,徐光启说,“不用为用,众用所基”。
徐光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品格与责任感,他对知识的渴求,对西方文化的正视,对世界不卑不亢的态度,竟改变了许多中国人论世知人的眼光。
新闻视点:在你看来,徐光启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什么?
李天纲:他不仅以自己的行动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还倾情投入,在精神上与西学交融。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他有一个著名的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先了解对方底细,然后看看怎样消化吸收,最后融合,形成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新文化,这样循序渐进的三阶段,自信,温和,不失衡,心胸开放。这比两百多年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态要好很多。我们完全可以把徐光启引导的知识和思想上的“革命”,看作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的文艺复兴》都把由徐光启为代表的回溯“汉学”、追求“西学”的学术思潮,看作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
新闻视点:你认为这对当下的意义或者说养分是什么?
李天纲:鼓励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既不轻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够正视自身弱点;既在自身文化中汲取活力,又积极把自身文明带到世界前沿。徐光启以他400多年前的亲历告诉今天的人们,学习并不会导致失去什么,只会增加什么。同时,敢创新,不畏难,勇于接受挑战。45岁后才开始研习西方数学的徐光启竭尽全力,最终推动一场中国人的“思维革命”。他所翻译的“点、线、平面、多边形、对角线、直角、钝角”等名词,仍在今天的教科书中反复使用。
新闻视点:最后一个小疑问,据说徐光启译的“几何”一词倒与上海方言有关?
李天纲:这个问题我也疑惑过许久,后来有位学者提过,“几何”一词源自拉丁文“Geometria”的词头“Geo”,用明代的上海方言念,听起来就像“几何”,于是沿用至今,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翻译。在这里,我还想感谢朱老师把一班又一班的学生领到学术前沿,鼓励和鞭策我们前行。如今,朱老师卧病在床,我们都祝愿他早日回到教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