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0周年。日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利徐学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共同举办了“纪念徐光启诞辰450周年——徐光启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澳门大学等海峡两岸学者四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就徐光启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徐光启研究新视角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向利徐学社赠送了刚出版的《徐光启全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认为,徐光启是我国近世“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过去学术界多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划界,认为林则徐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但正如前不久去世的朱维铮先生所指出的,我们有必要把近代史的开端往前推,徐光启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先驱者。徐光启研究不能单单停留在科学、政治、历史、文化等角度,而是要结合徐光启和16世纪中西方的全面生活,包括当时的信仰生活,加以整体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指出,由朱维铮、李天纲两位教授主持编订的《徐光启全集》,广泛搜集国内以及巴黎、梵蒂冈、葡萄牙等中外各大图书馆所集存的相关徐氏佚文,前后历时6年,终于出版,在资料完整、体例严谨、点校细致、年谱精密等方面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绩。以往的文集,未收录徐光启的翻译作品,且回避其宗教徒身份,妨碍了对于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巨大成就的正确理解。《徐光启全集》的出版,标志着徐光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领域。
研讨会就17世纪的宗教和科学、海内外徐光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不同研究路径进行了充分讨论。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徐光台教授指出,徐光启开启了西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诸多晚明及清代学者,一直延续并保留至今。台湾师范大学潘凤娟教授介绍了徐光启的宗教思想以及翻译介绍到欧洲以后的儒家学说对莱布尼茨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陈方中则介绍了台湾几代学者对徐光启及明末天主教的研究。
复旦大学利徐学社法籍教授魏明德认为,徐光启研究应该在中西文明对话的领域展开,400年前利玛窦和徐光启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现代化的生机,为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400年后的今天,利徐学社开创的对话模式正是中西文化相遇和交流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