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阅读与藏书
我们阅读的书在塑造着我们,我们没有阅读的书也在影响着我们。阅读似乎成为了曼古埃尔无所不在的品质。在1968年曼古埃尔离开阿根廷不久,他开始涉足到整个世界,他的藏书也随着足迹不断地增多。他发现很难在一个地方生活超过两年,于是每隔两年他就会在巴塞罗那、巴黎、伦敦……直到后来,1985年定居加拿大生活逐渐稳定,2000年左右又开始移居法国一个田园牧歌似的乡村。也许是年龄渐长,自觉漂泊无望,渴望一种稳定的生活,也许是觉得该给这么多年搜集来的图书找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是长期的阅读让他开始顿悟:“现在,我突然不再需要去住在我不愿意住的地方,不再需要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不再需要去扮演我不愿意扮演的角色了,巨大、无穷而浮华的场面已经彻底将我摒除在外了。”总之,他开始了新的阅读生活。
也许我们该感谢曼古埃尔在法国的图书室,每个夜晚废寝忘食的阅读与思考,才让我们一次次读到这么精彩的书。曼古埃尔作品的中文版分别有:《阅读史》,用私人阅读的体验与公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另类的关于阅读的历史,全书纵横捭阖,从古至今,引文丰富蕴藉,跳跃性的阅读感染力极强;《意像地图:阅读图像中的爱与憎》,从毕加索的一幅画“哭泣的女子”谈到影像阅读的生与死;《恋爱中的博尔赫斯》是一组各种文类书就的文学评论,奇特的是全书用童话“爱丽丝奇遇记”穿针引线作为线索,形成我们眼前的精妙阅读文本;《阅读笔记:重温十二部文学经典》,同样是阅读笔记的形式,但与《恋爱中的博尔赫斯》最大的不同在于,阅读与现实相互指涉,评论与现实相互纠结,多了几分立足当下,敢于担当的知识分子气概;新近的《夜晚的书斋》似乎与最初的《阅读史》的写作方式有许多的相近之处,都是从私人阅读经验出发,返回历史,搜索记忆,梳理书籍的盛衰史,但又比《阅读史》明显多了几分“后读书时代,阅读何为”的沉痛和迷惘。在英文世界里,2008年的曼古埃尔又有一本新作《词的城市》(The City of Words,2008)问世。这位痴迷于无限地阅读,创作能力源源不断的作家,似乎越来越愿意沉浸在自己书斋中寻找阅读之间的神秘联系了。
对于曼古埃尔,从一开始我就有一个疑惑。从他的自身的成长体验来看,早年因政治避难而离家,在随后的大半生中足迹遍布全世界,他应该属于那种流亡型的作家,但是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很难发现他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孤独、冷遇与悲惨生活状态,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深刻的疏离感如此等等,这些流亡作家的常态他都鲜有提及。其后读《阅读笔记》,曼古埃尔终于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和我遇到的许多作家不同的是,我从未产生过自己被放逐的感觉。”之所以如此,“流亡生涯使他对一个已经不再存在的、可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国家,至少在他的记忆中就是如此,产生了强烈的思念之情——这个国家由于一层一层记忆的叠加而被变形,被修正,变得花团锦簇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什么地方都是凝聚想象的。”他所警惕的正是那种用流亡的悲惨对比想象中美好的国家的心态。对于他来说,“文学才是那一支吹响的号角”,而对阅读无止境的追求是抵御流亡作家的那种顾影自怜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