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曼古埃尔这位现已定居法国的加拿大作家和藏书家极具天赋,一直以来甚得阅读之乐趣,著述甚多。《夜晚的书斋》是新近的作品,延续了一贯的读书笔记的主题,文字风格随意恬淡,跳跃性极强。他似乎继承了一直喜欢的博尔赫斯的博闻强识,短短的几页文字中,引文极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但书写感极强,起承转合之间,文章就自成一体,极具魅力。《夜晚的书斋》成文伊始,是因为作者在法国的家中策划修建了一个自己的图书室,而且选择的地方也很独特,“早在15世纪时,原本是个粮仓,高踞在法国卢瓦尔省南部的山丘之上。远在基督教时代之前,罗马人在此修建了一个狄奥尼休斯神庙,来祭奠这位葡萄酒之神”。选择如此具有历史感的神迹之地修建一个图书室,本身就是一种延续历史的愿望作祟,仔细揣摩起来,甚至有几分建造图书巴别塔的意味。不断地搜集藏书,恨不得能搜集全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图书,这当然是一种谵妄。但是藏书家一个个仍极具雄心,无尽的阅读欲望驱使背后,其实是人类征服时间和记忆的恐惧。
其实每个读书人都希望能有自己的一间足够大而且藏书足够多的图书室,从这个很简单的角度来说,曼古埃尔让我歆羡不已。在一个公共领域基本被遮蔽的时代中,能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并且在此看似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可以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书与书之间,历史与历史之间,记忆与记忆之间毫无阻碍地漫游,这种愉悦已经无言可表。博尔赫斯曾经说,读一本古书,最大的享受就是可以窥见从成书之日起到现今的全部岁月。对过去的热情,持续到如今,时间似乎被浓缩压干,在文字之间,在发黄的封皮和纸页的划痕中隐约可见,这种神话一般的美妙每个爱书人估计都会心有所感吧。
在《夜晚的书斋》中,最大的特色是曼古埃尔在每一章节中从书斋的各个角度选取不同的主题进行论述。也就是说,在曼古埃尔看来,用不同的主题规划书斋是为了让自己的图书纳入一种人为的秩序中。不过让我觉得很奇妙的是,虽然我们自认为在自己的书斋世界中,书籍是有序的,无论是按照主题分类,按照重要性分类,按照语言分类,总之都是秩序井然。但是一旦我们开始阅读呢?阅读其实是一种联想,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书到现实的指涉。曼古埃尔构建自己的书斋的本意是需要一种秩序,但是阅读无疑最不需要的就是秩序,阅读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联想,需要的是跨越时空的排列组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让我窥得几分不尽如人意的感喟。
其实藏书读书的乐趣说了半天,有一个疑问一直没有解答:为什么非要是夜晚的书斋?其实很多人都喜欢在静夜中读书,但是若问原因也不知其所以然。十五世纪的马基雅维里认为,只有在夜间才最容易享受人与书的最佳关系,那是一种亲切感和闲暇的思考。而曼古埃尔说,因为只有在天黑之后,智慧之神密涅瓦的猫头鹰才会起飞,“夜深人静时,我从日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眼睛和手恣意在整齐的行列中漫游,恢复了混沌状态。一本书出乎意外地呼唤另一本书,跨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建立了亲密关系。一行记忆模糊的文字在另一行文字里找到了回声,理由是什么?在白天仍然说不清楚。如果早晨的书斋象征这个世界一本正经而且相当自以为是的秩序,那么,夜间的书斋似乎就沉浸在这个世界本质上混沌的一片欢乐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