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字看上海风情

    而与之相对应的“女人篇”——《上海妹妹》,却采取了另外一种叙述方式。作者《交际与口才》主编孔明珠用平实而细腻、平和却机智的笔墨,在一个个或幽婉或佻脱的故事中,一点一点地勾勒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大约30年里生活在上海的女性群像。这些女性的身份、年龄、生存环境各不相同,却又共同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尤其是情感的困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身心纠结,也正是在她们所不得不应对的种种生活冲击中,让我们体验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给予她们痛苦、焦虑、彷徨的同时也给予了她们的宽容、理解和机遇。

    “上海书系”系列图书中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插图,朱志凌说:“图随文走,是我掌握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任何图书都应该是这样的。”婚姻,可以看做映照城市生活和城市人的一面再好不过的镜子。《上海姻缘》便是讲述了上海这座城市从建国前,一直到今天的婚恋、家庭、情感,以及人的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上海姻缘》中的插图,他请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人、“上海花样经”的传人郑树林先生特意剪了20幅作品。“花样经”就是剪纸,剪纸是最符合婚姻这个主题的,所以可称得上是绝配。剪纸作品中把大量的“上海”元素、特色穿插其间,又带有了鲜明的“海派”生活特色,展示了一座城市跨世纪的婚姻风情。而《上海男人》中则采用了知名的摄影家、《新民晚报》首席摄影记者雍和的纪实摄影作品,并且由马尚龙特地为每幅照片配上300字的解读文字,和正文内容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侬好、阿拉、伊拉、乓乓响、顶脱勒、吃上风、老娘舅……侬阿(也)是上海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中的流行语则更加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地域的市井文化。上海人,是由上海本地人与常住上海的外省籍人、外国人交融在一起构成的,上海文化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但方言是用来讲的,人们总有一个习惯,到一个地方会入乡随俗学几句当地话来拉近彼此的关系”,所以在策划《上海市井闲话》时,朱志凌就考虑了这本书的实用性。他请该书作者之一、沪语专家阮恒辉先生将文中出现的经典流行语单独拎出,用汉字和自创音标两种方式对其注音,文末再附上“关于上海话语音”部分和“词汇索引”,以使读者能快速地学会和实践,并更好地体会上海流行语的韵律和趣味。

    《上海市井闲话》中介绍了很多上海流行语,有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等,生动有趣,通过这些“闲话”我们可以透视市井上海人深层次的生存状态,反映上海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沪语专家的作者阮恒辉、吴继平,既有长久的上海市井生活经验,又积累了丰富的沪语研究理论,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完成该书,对各词的溯源和阐释既实事求是、紧扣要点,又颇具深度,体现了作者个人严肃、正统的价值取向。

    “练内功”为读者呈现精品

    千百万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是城市特质的全方位展示。在轻松好读的“上海书系”系列图书之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另一套图书则是从社会学的学术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的一种表述与探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已推出18卷,据介绍,其余10多卷亦将于2010年陆续出版。

    以往的城市史研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多从城市结构或城市功能入手,相对说来,对居住在城市里的活生生的人,缺少从人文学科角度进行的剖析与理解。上海社科院研究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揭示、认识上海城市的特质。“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这套丛书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上海人是怎么生活的。熊月之说:“选择城市社会生活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在学术上,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有比较好的研究前景;第二,研究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揭示上海城市的特质;第三,研究城市社会生活史,有利于充分依托上海城市的资源优势。基于这些考虑,该丛书注意从多时段、多角度、多群体切入,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服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