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撰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的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书目。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25种)中领衔的一卷,深入探讨自上海开埠之1843年,迄于新中国上海解放之1949年,这一时段内上海作为异质文化交织的城市在学术研究中的独特价值。近代上海在文化生态上集聚了四大效应,即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与集散效应。在四大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导致近代上海——贫与富、新与旧、中与西、摩登与传统共融,中外混杂,古今交错,既是中国这个庞大乡村里的现代都市,而这个现代都市里又充斥着传统乡村的诸多鄙陋。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近代上海,华界和英、法租界一市三治,没有统一的政权管辖机构,没有统一的社会控制机构,没有统一的文化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说,类似于文化原生态,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各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历史传统的文化,在这里相对从容、相对平静、相对理智地交流,包括文化的会面、碰撞、理解、融合,其中有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也有只是以己为美而以人为丑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沙文主义两种现象都存在。 毋庸讳言,在近代上海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有那么多种异质文化以这么特殊的形式进行交流,史无前例,为研究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蓝本,也为该书选题的创新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学术基础。 第一,对于上海租界的形成过程有新见解。该书指出,租界的划定及其性质的演变,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殖民主义的侵略与清朝政府的卖国,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因缘际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较为全面地讨论上海西洋人对华人歧视问题。书中指出,上海外侨特别是西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不只是表现在公园、跑马厅、游泳池、总会等机构限制华人入内,不只表现在工部局长期剥夺华人参政权,更广泛、深刻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民族心理中,其中尤以英国人为甚。 第三,特别关注了混血儿背后的文化歧视问题。作者尽可能地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吸收了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尖锐指出近代上海有着浓重的文化优越感的欧美白人,是不屑于与中国人联姻的;同时,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对于混血儿也有悠久的歧视传统。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混血儿,处境极其尴尬。 第四,积极评价一批在沪外侨的文化贡献。书中介绍了晁德莅、雒魏林、海淑德、担文、艾约瑟、伟力亚烈等人所做的贡献,介绍花之安、林乐知两位诤友对中国文化的批评,介绍傅兰雅、雷士德两位益友对中国的贡献。介绍这些对中国友好、有益的西洋人,旨在说明,中外居民之间,除了疑忌、误解与歧视,也有深入的接触、深刻的理解、深厚的友谊。 第五,全新角度论述外滩公园“华人与狗”问题。该书没有纠缠于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八个字牌子之有无,而是从另外角度深入研究。一方面,书中就早期抗议租界限制华人入内的唐茂枝等的权益诉求进行分析,指出在19世纪末人们对外滩公园的问题,主要关注于纳税与否、文明程度高低,不是集中于民族问题,到20世纪以后人们才比较多地关注民族问题。 第六,深入地讨论了外侨在集中营的生活。书中叙述了从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的9个盟国侨民集中营设立过程、集中营分布情况、日军对于集中营的规章与管理,来自十余国、六千多名欧美侨民在集中营里的苦难生活,以及围绕着集中营问题英美等国与日本长达两年七个月的交涉,向读者全面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发生在上海的影响极大、极其重要的世界性事件。这在已出版的中文论著中是首次重视这一问题。 作者力图通过上海城市生活的极端复杂性,试图多个角度、深入探究中外之间、外外之间、中中之间彼此悬殊的异质文化,在上海这个一市三治、互为依存、相对独立、文化多元而相对平静的时空状态下,是如何相遇、共处、交流、融合的。该书在众多上海史著作中,独树一帜,掀开了上海都市生活创新研究的崭新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