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史》8月启动重修 2017年起出版

    早报记者日前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得知,《上海通史》即将重修,主编依然是1999年版《上海通史》主编、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熊月之日前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证实,《上海通史》重修将于8月底前启动,整个项目将用5年时间完成,30卷(暂定)《上海通史》将于2017年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早报记者在上海社科院网站上得知,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来到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调研,韩正同志指出,历史所虽然是个基础学科所,但在上海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上海通史》好多卷我在工作中都翻阅过。但《上海通史》1949年以后部分还只是个粗线条,1950年代公私合并时期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写进去。为何我对这一内容感兴趣?因为上海产业调整时,我注意到这一问题,想了解苏州河上一家工厂如何从1920年代发展起来的。后来我就查了《上海通史》,发现里面只写到1950年代公私合营前的那一段,我还查了其他很多资料,都没有发现。因此,《上海通史》还要继续编,特别是要加强当代上海史的编撰。”
  上一版本的《上海通史》于1999年出版,为全国第一部地方通史,被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使用。1999年版的《上海通史》记述了上起史前时期(淞泽文化)下迄当代1997年,记录了上海从一个东海边小渔村演变、发展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遵循“详今略古”、“横排竖写”的原则,共设15卷,约600万字。主编熊月之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重修的《上海通史》时间上限不限(从地下考古开始),写到2010年,按照目前的计划,拟分30卷,每卷40万字左右,插图100幅左右,总计约1200万字,3000幅图。整个项目计划今年启动,2016年基本完稿,2017年出版一部分(至少15卷),2018年全部出版。但这只是目前的计划,在实际项目进行中可能会有调整。编撰者的具体名单待定。

    重修《上海通史》的三个原因

  东方早报:你主编的上一版《上海通史》出版于1999年,14年过去,出于什么原因要重修《上海通史》?
  熊月之:上海这样一座城市需要一部更完备的《上海通史》。老版的15卷本《上海通史》从1990年代中开始创作、出版,于1999年全部完成。所以,现在重修《上海通史》离开上一次编写其实已经有20年之久。到现在,为什么要重修《上海通史》,我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上海史研究这些年突飞猛进,这是原来研究上海史和写《上海通史》所不具备的。全世界的学者甚至很多研究学会、研究中心都在研究上海。上海史研究在这几年的兴盛是以前难以想象的。美国史学学术界有几次开会,会议都特地标明“上海史研究除外”,否则学者们谈来谈去难免要把很大一部分内容和时间放在上海史讨论上。把上海史排除在外,也正好说明了上海史的重要性。以至于,研究任何一座中国城市,都不可能绕过上海。所以在我看来,最近的10多年,上海史的研究成果超过了以往几十年,上海史是全世界范围内史学研究的一个显学,研究成果多,资料披露多,这为做新《上海通史》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其次,上一版的《上海通史》以上海的城市为范围,郊县部分有涉及,但不多。现在的《上海通史》是以整个上海行政区域即6000平方公里为范围的。在我看来,现在上海的城市概念跟1990年代是完全不同的,青浦、松江、嘉定已经属于市区。而且,有些地域的历史如果不修,其他省市也可能不修,比如嘉定,历史上它不属于松江府而属于苏州,但现在的苏州是不太可能修嘉定(史)的。范围一大就牵涉到很多事情。明清时期,上海所辖地区非常发达,所以如果把青浦、嘉定、松江等地区包括进去,就可以把上海史的近代和古代部分衔接起来,就不会再说上海是在鸦片战争后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了。古代上海的部分加重了,也就有了一个上海史的历史延续性。这也把上海与中国的内在关系联系了起来。
  还有一点,其实跟周边省市比,我们重修《上海通史》已经落后了。1999年版的《上海通史》是全国范围内第一部城市通史,但这些年很多省市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更加重视,投入的也更多。比如,苏州编“苏州通史”16卷花了1000万元;杭州花了几个亿在编杭州史;为了写天津史,天津花了4000万元去收集材料,因为天津当时有9个租界,所以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相关资料。
  东方早报:重修《上海通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熊月之:我们今天讲城镇化,其实就是要发挥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而对上海史的研究和梳理,既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的需要。“上海通史”就是上海城市化的历史,所以我对《上海通史》的定位就是研究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