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海,遍游不尽,探究不息。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历经十年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皇皇28卷巨著,是对“海量”的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一次万川归流,其气魄之大、含量之丰、形态之美,真可谓上海学界对建国60周年的一份重礼。 近代上海的社会生活,多元而繁杂。该丛书从多时段、多角度、多侧面切入研究上海城市社会生活,重点放在1843年开埠后至1949年建国前的近代时期。分卷既有以空间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公共活动场所(茶馆、饭店、旅社、浴室、广场、菜场)、公共娱乐场所(公园、影剧院、书场、游乐场、跑马厅、跑狗场、赌场)和校园生活的研究;也有以职业、阶层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买办、医生、报人、律师、科技工作者、舞女生活的研究;还有以国别、民族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英美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犹太人、印度人的研究。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衣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兼及其政治态度、精神生活。 遍览第一批出版的18本分册,可以总结为多个“新”。 首先是新视角。尽管社会史研究“目光向下”的宗旨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以社会为对象写史”,成功的例子仍然屈指可数,毋庸说是以社会生活的变化来审视历史进步的尝试,更是凤毛麟角。《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更明确给出了历史研究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的信号。 其次是新内容。全新的视角必然带来全新的内容。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丛书的亮点之一便是群体研究。不论是对侨民、移民群体,还是对职业群体及其生存状态、社会生活的研究,都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突破,许多一度空白的领域被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另一纬度是衣食住行,丛书对上海人的居住、粮食菜品供给、饭馆消费等方面给予细致关注,可谓别出心裁又切中要害。最后,国外史学领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国内史学界则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将常态下的娱乐场所和革命时期的公共空间交相呼应进行研究,或许只能在这套丛书中找到。 再次是新史料和新方法。史料和方法是史学研究的两只脚,偏废不得。丛书充分利用近代上海研究的资料优势,对报刊、档案、书信、回忆录等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分析,更发掘出一批新史料,如档案、漫画、日记、口述史料等。而在理论方法层面,也尝试运用了社会学、新文化史等新方法。 最后是新作者。丛书各卷作者多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专业研究人员,来自历史、文学、宗教和欧亚等研究所,也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与上海档案馆的学者,领域之丰富为丛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大量年轻博士的加盟,为丛书带来了新气象,独特的选题和对理论方法的高度敏锐度在丛书中尽显无遗。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以日常生活为纬度,抓住了上海文明的特质——海派市民文化的蓬勃,描绘了上海人鲜活生动的日常生活,这势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近代城市、中国人生活的刻板印象。显然,该丛书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此。 从学术价值层面来讲,丛书具有史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巨大意义。这种不拘泥政治史的分期来书写日常生活的尝试,体现中国史学发展的新探索和新路径,开创了关注民众生活史研究的范例,将推进社会史研究的进程和深度;另一方面,上海史研究早已成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典范,不仅充当着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品牌,更是近代中国文化社会研究的不二标志,该丛书的出版使上海的城市研究继续保持领先水准。 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讲,该丛书的分卷涉及上海城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房荒、粮食供给、女性自杀等。“以近代上海与今之世界相比,同构、相似之处极多。近代上海实为一小世界,今之世界实为一大上海。”丛书对治理和建设当下上海,具有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历史研究的至高境界是实现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丛书展示了彼此悬殊的异质文化,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是如何相遇、共处、交流、融合的,为这一经典的历史问题、更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现实问题找到了一个精彩的解答。 当然,由于该丛书在组成形式上属于多视角的散点透视,开放性的视野势必导致分册在选题上缺乏系统性。同时,尽管视野开阔,构成城市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题材并未一网打尽,如家族史、社区史、女性史。更重要的是,作为“目光向下”的社会史,特别是社会生活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丛书似还应注意在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的理论探索方面进一步加强。
|